一篇关于《走进父母的少年时代》演讲稿

如题所述

相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一位父母亲最大的殷切心愿和亘古不变的期盼与热切的希翼。又迈进了新的一年,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懂事。而父母的爱却任由年龄的增长仍然至始至终的伴随在身边,不曾增加,也不曾减少。
得以仔细的观察他们,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奔波与朝朝暮暮的忙碌:母亲,想象中的一头乌发如今却已能随手拨出几丝银霜的银发,虽用“几丝”来形容,可此时却是那般的夺目,那般的透人心弦。我的心酸了,我悔,我悔我从来没有如此仔细的观察过那头梦中的“乌发”,没有彻彻底底地发现过它的变化。父亲,饱经多年的风霜雨雪与劳劳碌碌,使那原本牵着我小手的舒适、温暖的大手,任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磨损,如今已满是茧痕。再次握起那熟悉却陌生的大手,扎手的茧子使手心一阵刺痛,我想,刺痛的不仅仅是我的手。
而这些,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足以令我无数次感动的故事,又似乎在演绎着不悔的人生,在昭示着一种责任。无怨无悔,永不放弃,一如既往的坚持。
在我们不愁吃穿、有着大把的零花钱、各种各样的玩具的时候,年幼的我们不曾想过,我们的父母,他们少年时有着怎样的忧愁,又有着怎样的烦恼。为此,我采访了我的爸爸妈妈。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我:爸妈,您们小的时候有零花钱吗?  爸妈:哪有零花钱啊,就连买本子、笔的钱都没有,每次找你奶奶爷爷要钱时,他们都很发愁,因为家里没钱啊,买米买菜的钱都很少。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喜欢一个好看的发夹,爷爷奶奶没钱,妈妈就自己捡破烂卖,攒够了钱财买的,那时候妈妈可开心了!  我:那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烦恼是什么呢?  爸妈:我们小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哪一天家里没钱不能读书了,你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同龄人,好多都不能上学的,因为家里太穷,没钱供他们。  采访完爸爸妈妈,我深深的感动了,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学会节约,不乱花钱,帮助那些没钱读书的孩子,使他们能和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一样,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9
  演讲稿
  针对近20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投简历应聘北京某洗浴中心搓澡工等职位这一现象,我的观点是:在经济危机和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这些工作作为过渡或暂时性的选择未尝不可,但若只停留于此就非常不妥了,应该积极寻求更适合的工作。
  凡事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看,几乎没有一个人是一成不变、终老从事一个工作的。大学生毕业第一份工作选择搓澡,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就干这样的工作,这是他们职业发展的起点——经历这样的锻炼,说不定对未来人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就这件事本身而言,社会舆论不妨对大学生宽容些,让他们自主去选择自己未来可以从事的工作,而不能一味地指责,或者代替学生进行思考与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例子屡见不鲜,许多名人的前身做的便是一些旁人觉得不起眼的工作,高学历大学生做清洁工、拾荒者的新闻也见惯不怪了。此外,高薪酬对于有经济方面需要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赚钱谋生的途径,总比那些啃老族强。目前大学生们普遍缺乏逆境成才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能放下架子认清自我,踏实苦干。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好,成为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天津的“蓝领专家”孔祥瑞曾说:“展示青年才能的平台,不只在白领岗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人岗位,同样是青年大学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广阔平台。”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从基层做起,在工作实践中成长的就业观念。
  另一方面,洗浴中心很有可能在用“大学生”进行“炒作”,否则怎么会聘请一个搓澡工还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这也体现出一种“悲哀”,即大学生要为自己因为58元一小时的补助去工作从而“失去崇高理想”而悲哀,学生家长要为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出息”却没料到孩子最终做了这样的事情而“悲哀”,高等教育要为自己培养的人才不去成为社会知识精英、经济精英却在澡堂搓澡而悲哀,社会要为大学生人才资源的浪费而悲哀。父母们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结果读了那么多年书,学了这么多知识和技能居然只为了高薪当一个搓澡工实在是一种浪费心血、浪费人才的表现。可能是误导所致,也可能是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归根结底这是必须好好反思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就业大环境“感冒”了、就业供需关系不对称、家长观念有点旧以及学生自主性太强了。因此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解决问题。措施如下:首先,社会就业的机制、体制也要完善起来,要从根本上消除对行业与劳动的歧视与等级划分。许多人才服务中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直在给学生宣讲政策,组织各种各样的就职培训与讲座,搭建各种就业平台,我们这学期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其次,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进行合理的教育定位,由此引导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投入,并回报给受教育者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用人单位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再者,家长尽量不要多给学生压力、做干涉,应该让他们独立自主;最后,学生们自己要提升素质,培养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趋利避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