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谢谢

如题所述

意思是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

这句话出自出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咏良知》

全诗: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释义: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圣贤(即良知),他自己将要见到本心中自具足之圣贤的时候,往往一些苦痛和迷惘会障得自己(这些痛苦和迷惘通常因私心而生),如今把心学最真实的面目指示给世人看,只是因为对良知的不理解,才使其对自己本来就可以是一个圣人的事实有所怀疑。

扩展资料:

哲学意义;

《传习录》的这一简短对话,记载了王阳明对三个学生王艮、董沄、钱德洪因材施教的实例,贴现了儒家自孔子以来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教育的传统。 

其中,王阳明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也与宋朝以来中国民间见解,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吻合。

王阳明另有《咏良知》,通俗易懂地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

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而人也有“生而知之”的天性。

对于教育。王阳明也以“泰山”与“平地”作对比比拟,以平地更为广大的现实,点出圣人并非高高在上,也不是用来受人顶礼膜拜的,作为老师,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摆正自己,甚至要放低自己姿态到“愚夫愚妇”那样,才能出来传道授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街圣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7-30
个个人心有仲尼
仲尼,孔子的字,心中有仲尼,指每人都是读过圣贤书的所谓君子;
自将闻见苦遮迷
孔子说: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所以,每个人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此估计是指见到的不平事)禁声不语,遮遮掩掩。大意是指:各扫门前雪,对这世间的不平事视而不见。
而今指与真头面
到现在事情已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或者是到现在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只是良知更莫疑
便更是知道这每个人的良心是什么样子了吧?还用再怀疑吗?

这是明清的那些小说里的话吧?什么警世恒言,三言二拍里的吧?那些小说里的开篇和结尾总喜欢以这样的诗来讽刺或者告诫世人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19
这是说,因为人人生而具有不学而能、不教而会之“良知”,而“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唯是致此良知而已”。所以,“为圣人”不过就是发显、推致、光大其“本心之良知”而已,这应该是人人都可为之事。
第3个回答  2018-08-18
这诗是王阳明证悟的证明。
与佛陀菩提树下证悟异曲同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可证得”
第4个回答  2018-07-30
这首诗是王阳明先生的一首诗,第一句应该是个个心中有仲尼。这首诗诠释了王阳明心学的真谛。大意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在,我们外在的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把我们心中的良知遮蔽住了,遮蔽住了我们心中的天理和人性。那么真实的东西在哪里呢?别找了,只要你良知这件事上下功夫,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无坚不摧,就能够过的非常的潇洒磊落。----此段解释出自樊登读书会《王阳明哲学》所讲,应该是比较权威的解释,希望能帮助到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