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的问题

一、
【甲】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二、
“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四、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析概括内容

一、甲的大意是: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向诸葛亮问计
乙的大意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陈述他为什么效忠汉室的原因
二、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形容邀请别人时真心诚意。
三、大意是:告诉后主,西汉之所以兴隆是因为西汉皇帝亲近贤臣,远离奸佞小人,而东汉后期的皇帝则亲近小人,远离贤臣。以往,先帝谈论到此中兴亡时,常常叹息痛恨桓、灵二帝。而蜀汉政权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都是贤臣,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蜀汉的兴隆不久就要实现了。总而言之,就是要后主吸取前朝兴亡的教训,亲近贤臣,远离佞臣。
四、甲的两层含义,一层是:向后主表忠心要北伐,兴复汉室,报恩于先帝;另一层含义是:我尽心尽力兴复汉室,请陛下在后方要善于纳谏,要听忠言,那我北伐时就安心一些。前一层标表明自己的责任,后一层就说后主的责任;
乙的两层含义,一层是:我北伐是遵循先帝的遗志,但有大臣认为这不好,想偏安于蜀地; 另一层含义是:现在是敌方疲于奔命的时候,也是我们进攻的时候。前者强调的是哪些佞臣的过错,违背了先帝遗愿,后者强调的是军事进攻的大好时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9
看练习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