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

如题所述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漫谈李白的山水诗
  五岳寻仙不辞远
  --漫谈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不慕儒家圣人,愿为道教信徒,志在求仙,迹同隐游,所以“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然而他是一位天才诗人,傲岸不羁,蔑视权贵,“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呤》)。所以在他创作的许多惊天动地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寒门庶族的刘裕当了皇帝,王谢大家的门阀受到打击,诗人谢灵运愤愤然遨游山水,却体会到大自然山水之美是具体的实在的。他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序》)就象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在观念上摆脱了汉代礼教化了的、魏晋玄虚化了的山水观,他发现了浙东山水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有明显不足,但却使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焕发光彩,供人游赏,人化了。从此,诗中游子增添一类新的活动,便是宦游;诗中隐士也多了一种新的乐趣,便是隐游。但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动荡多变,宦游得意者少,隐游情真者寡,诗人胸怀不广,志向不高,眼界趋窄,情趣转细。因而不论宦游隐游,山水诗的思想境界有限,却使艺术表现精致纤巧,出现许多形象生动有致的观赏名句。其代表诗人便是李白深为感佩的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随着隋代的统一,大唐的昌盛,诗人们经历观望徘徊,增长着人生的乐观,扩充着前途的展望,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而诗里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壮,从观赏自然形态变为表现诗人自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写朋友宦游离别情谊,以山水起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前途的展望虽然迷茫,但胸怀开阔,情感悲壮。而在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这位从中原宦游江南充当县丞的诗人却感到江南早春物候景色的新鲜:“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洋溢着温暖美好的春意,流露着诗人乐观的情绪。到了大唐鼎盛伊始,约在唐玄宗开元初,出现了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位宦游诗人的眼里展现出一望开阔、前景灿烂的壮美气象,敏锐地预见到一个光辉年代的来临,显示出诗人对太平昌盛的乐观信心和舒畅情怀。所以当时文宗张说对此诗大为赞誉,“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殷璠《河岳英灵集》载)。明代胡应麟则评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显示了初唐与盛唐诗的“界限斩然”(《诗薮·内编》)。这是抒写宦游生活的山水诗的崭新特点,是李白少年时代的诗坛所达到的一种高度。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类新型隐士。他们有志济世而不慕荣禄,自负才智而不愿科试,表现为不仕而其实不避世,并且也不拒绝做官,只是不附权势,不受束缚。这使他们博得清高德望,隐士声誉,实则为大名士。他们并不消极隐逸,而常常远游,踪迹甚广,交往甚众,三教九流,贵贱不拘。他们的隐游便与南朝大不相同,广阔天地恰如其胸怀,清明景物正可作寄托,放声歌唱于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倾诉衷情于明月清风、松间花下。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吟唱“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但他更有慷慨的高歌:“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水天相连,波涛汹涌,正见出诗人的胸怀和气势。他也有亲切的抒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旅途客愁,从开阔天地和江水月影中得到解慰。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可见这时的隐游山水诗也呈现崭新特点。而比较起来,这类山水诗对李白的薰陶更为深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秋螟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即事
【内容】: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书事
【内容】: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祢郎中
【内容】: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钱少府还蓝田
【内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已赞同1406| 评论(1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21
最佳答案检举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秋螟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即事
  【内容】: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书事
  【内容】: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祢郎中
  【内容】: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钱少府还蓝田
  【内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二、李白的山水文学启迪着现代旅游者

  2007-05-14 15:22:14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法,在那一刻,也许就是模糊的。“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向玉京。”前辈们都说这是全诗最能体现李白当时愿望的一句,说他的心也向着长安呢。笔者不得不赞成,这样才和自称楚狂人一致。但是诗人亦幻亦真的自我感觉,他自已陶醉其中。诗人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出来了。
  李白的选材多是名山大川,雄山奇水,形成独特的意象。又善于描写动态景物,善于捕捉景物的气势、速度和变化。这合乎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情趣,但只有他这样天才的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完美,却像信手拈来一样简单。《望庐山瀑布二首》人们记得的是第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冲击力和一泻千里的气势简单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中用了很多的文字来直接描写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焱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口射(三水众),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他还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李白的思想博杂,自幼观百家,他的审美眼光,是完全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思想都对他有影响,孔子著名的比德游,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影响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佛教传到中国,演变成著名的禅宗,参禅悟道对安静的山水环境依赖很大,有派系就有本山。道教中各路神仙,都有自己的道场,出没于深山老林云雾仙境。这些注定了中国人,李白也不例外,要衷情于山水,用同一种心情去看山水。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条件沿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而李白的个性表达他们记忆犹深。
  现代旅游者,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没有去过而去,不是因为没有来过而来。是因为要去而去,要来而来。为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希望看到的东西是想看到的,能够认同的。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流浪型、文化观光型、冒险型、怀旧型、消遣型、探亲访友型、健身旅游型、购物旅游型。他们通通都是以文化需求为目的,其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要的是一种体验,而这种想象是可以通过开发者做出来的氛围来实现的。应该抓住旅游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来渲染。比如庐山有李白,三清山有葛洪,龙虎山有张道陵,因为旅游者记得他们,他们心里有古人留下的记忆。李白在古人群里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他在感受山水时的独特性,启迪着旅游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山水。
第3个回答  2012-11-27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秋螟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即事
【内容】: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书事
【内容】: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祢郎中
【内容】: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钱少府还蓝田
【内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终于现实,自由,随性。这就是李白。他的山水文学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强烈的情绪。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折射出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在李白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功名还是醉情山林,他的一生没有这个问题, “舒卷在胸臆”。从始至终是真的对山水有着着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再说《庐山谣》。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陆通自比,称为狂人,好养性之人,看楚政无常,装狂,李白此时身在庐山,避安史之乱,有相通之处;楚王闻陆通贤,请为治江南,通笑而不应,后携妻隐姓埋名,只是传说成了仙。他是否也在期待有人请为治乱啊,显然是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也想做仙。但不矛盾,在他心里并不矛盾。“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都是庐山美的。“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追寻着谢公的身影,石镜照心,谢公已去。“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无世情,真的还是假的。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人的想法,在那一刻,也许就是模糊的。“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向玉京。”前辈们都说这是全诗最能体现李白当时愿望的一句,说他的心也向着长安呢。笔者不得不赞成,这样才和自称楚狂人一致。但是诗人亦幻亦真的自我感觉,他自已陶醉其中。诗人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出来了。
  李白的选材多是名山大川,雄山奇水,形成独特的意象。又善于描写动态景物,善于捕捉景物的气势、速度和变化。这合乎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情趣,但只有他这样天才的诗人,才能做得如此完美,却像信手拈来一样简单。《望庐山瀑布二首》人们记得的是第二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冲击力和一泻千里的气势简单地表达了出来。第一首中用了很多的文字来直接描写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焱欠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口射(三水众),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他还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李白的思想博杂,自幼观百家,他的审美眼光,是完全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思想都对他有影响,孔子著名的比德游,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影响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佛教传到中国,演变成著名的禅宗,参禅悟道对安静的山水环境依赖很大,有派系就有本山。道教中各路神仙,都有自己的道场,出没于深山老林云雾仙境。这些注定了中国人,李白也不例外,要衷情于山水,用同一种心情去看山水。这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无条件沿袭的结果。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现代旅游者的审美期待,而李白的个性表达他们记忆犹深。
  现代旅游者,把旅游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没有去过而去,不是因为没有来过而来。是因为要去而去,要来而来。为了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放松,希望看到的东西是想看到的,能够认同的。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旅游者被分为流浪型、文化观光型、冒险型、怀旧型、消遣型、探亲访友型、健身旅游型、购物旅游型。他们通通都是以文化需求为目的,其中消遣型旅游者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个人群有很强烈的寻求放松的愿望,但是不像其它冒险型等一样寻求刺激,他们要的是一种体验,而这种想象是可以通过开发者做出来的氛围来实现的。应该抓住旅游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来渲染。比如庐山有李白,三清山有葛洪,龙虎山有张道陵,因为旅游者记得他们,他们心里有古人留下的记忆。李白在古人群里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鲜明的个性,决定了他在感受山水时的独特性,启迪着旅游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知山水。
第4个回答  2012-11-26
 1、《七里濑》——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2、《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6]
  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6、《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