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

如题所述

你想问什么呢?是翻译还是什么?
这段话出自《韩诗外传》卷三。我尝试着翻译就是:
鲁国有父子二人因纠纷而打官司的,季康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想要杀了这对父子。孔子制止说:“不能杀啊,百姓已经长时间不知道父子之间打官司这种行为是不义,这是施政者没有做好引导。”
下面应该还有一句“上有道,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是“假如施政者可以以身作则的进行引导,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了。这对父子听说后,就撤销了诉讼。所谓上行下效就应该是这样。”
下面是我的个人理解: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主张呢?
《论语》中有这样两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这里出现的人都是季康子,季康子是什么人呢?百度一下,可以知道: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也就是说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鲁国政治出于季康子之手。所以孔子才说要“正己身”。
这三种思想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就是要施政者本身要以身作则的意思,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相似的语句《论语》中还有记载: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就这些了,全都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开心!

参考资料:手抄笔记,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2
我抄袭一下下面的发帖:你想问什么呢?是翻译还是什么?
这段话出自《韩诗外传》卷三。我尝试着翻译就是:
鲁国有父子二人因纠纷而打官司的,季康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想要杀了这对父子。孔子制止说:“不能杀啊,百姓已经长时间不知道父子之间打官司这种行为是不义,这是施政者没有做好引导。”
下面应该还有一句“上有道,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这句话的意思,个人理解是“假如施政者可以以身作则的进行引导,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了。这对父子听说后,就撤销了诉讼。所谓上行下效就应该是这样。”
下面是我的个人理解: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主张呢?
《论语》中有这样两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这里出现的人都是季康子,季康子是什么人呢?百度一下,可以知道: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也就是说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鲁国政治出于季康子之手。所以孔子才说要“正己身”。
这三种思想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就是要施政者本身要以身作则的意思,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相似的语句《论语》中还有记载: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第2个回答  2011-11-23
想问啥呀 楼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