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及主人公(要日期)

请提供4个以上的巴金作品名及此作品的主人公和日期 ,越多越好!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长宜子孙”是封建家长对自己家庭的一种要求与期许,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封建家庭的伦理、礼仪以及财富能被妥善继承,并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厚实基业中,安享富足、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封建家庭为自己及儿孙设定的一种人生道路。

但巴金对这四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认识,在文章中,他通过姐姐的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清醒地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享乐上面。”作者从理想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并且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

实际上,文章展示了两条人生道路。

一条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希冀为儿孙谋求幸福,实质却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心灵,葬送了年轻可爱生命的道路。又一条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决裂,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简析《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所包含的复杂象征意蕴及其艺术作用。

象征意蕴文章中多次出现“灯光”,而“灯光”又分三种。

第一种灯光:是出现在旧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此灯光“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并不曾照亮什么”。这灯光代表了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家,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希望的灯,又是生活悲剧和希望破灭的象征。他在文中讲述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了姐弟之情,又使它来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是“我心中的灯”,这灯光是在作者走向广大世界的前进路上展现的,它象征着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作用灯光使文章充满诗意,使丰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动形象的表现。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文章中,以“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串联在一起,最后则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3、理解“心灵的灯光”的含义。

作者谈及“心灵的灯光”已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那灯光只是作者的感觉,是他“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与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并且,作者认为这一“心灵的灯光”,将“永远给我指示着我应该走的路。”应该说“心灵的灯光”与“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心灵的灯”是作者心目中认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4、简析本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时间顺序的推移来叙事,描写他回故居又再度离去。另一方面又运用了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发怀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与“长宜子孙”这一家族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于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便以议论说理的方式出现。全文的叙事、抒情、说理议论紧紧交织在一起。《寒夜》作者:巴金

1、简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优秀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和黑暗统治;生活窘困,疾病缠绕,腐败混乱的工作环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过的理想和热情,并逼的他失业,贫病交加,这是构成汪文宣悲剧的重要原因。

连年战争,腐败统治,各种罪恶的途径和方式腐蚀了人们的心灵,善良的人也出现心理恶化,导致了家庭矛盾和冲突,这成为酿成悲剧的又一原因。

2、简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点。

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忠厚老实又懦弱无能的小职员。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抗战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为保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一点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在家里,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中无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为妻子离开的一种原因,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他的个性变化并非人性发展的本来逻辑,是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在逼迫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步磨蚀了他们的心灵,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终成为一个牺牲品。

3、简析曾树生形象。

曾树生年轻、漂亮,曾有一颗善良的心,原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不满意在银行当“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恶语中伤,最后离开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个人意义上的幸福。

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她在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意义来确定自我的选择、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种反传统、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的思想特征。

4、简要说明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围绕汪文宣母子和曾树生三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展开情节,结构上似无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后呼应,开头、主要情节活动、结尾都在寒夜里,作品紧扣“寒夜”的命题,创造了一种悲寒凄切的悲剧氛围。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

1、说明小说的主题。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写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1948年出版,曾获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小说反映的是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发布后,到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历史时期,华北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小说再现了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改斗争复杂性,反映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引起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简析作品在反映农村个阶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现实主义笔法。

小说依循农村的历史和现实,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改运动的艰难与复杂。作者笔下的暖水屯,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在反映农民与地主斗争同时,还深入表现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总之,小说在表现生活本身的复杂关系和丰富的内容方面,相当充分。

3、简析张裕民、程仁形象。

张裕民,出身雇农,身世困苦,塌实能干,是暖水屯第一个共产党员,后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土改运动中的主要骨干,虽然不是一个最先进的农民形象,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

程仁,原是个雇工,钱文贵的佃户,对地主阶级怀有仇恨,土改时当上农会主任;但由于和钱文贵的侄女黑妮恋爱,斗争勇气削弱不少,行动犹豫不决,但经过经教育和大家带动,终于摆脱思想顾虑,毅然、坚决和广大群众站在了一起。

4、为什么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具有深刻、扎实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

由于以下几个特点,因而形成特色。

首先,着重表现了土改在农村个阶层人物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并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思想矛盾,着力刻画了农民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

其次,对于农民中先进分子的描写,并不写成完美无缺、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写出他们的民主革命觉悟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有疑虑、矛盾和弱点,正是在实际斗争中,逐渐克服弱点,锻炼成长的。

再次,以宏大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矛盾,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5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