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具体教案谁有啊?《诗经》里的

如题所述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4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
[学习难点]:
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
二、 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 雨(yù)雪霏霏:下雪。
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 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 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 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 ,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4、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为什么?
ⅰ 长久的戍边生活
ⅱ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
ⅲ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四、脉络梳理
五、末章品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呢?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六.问题探讨: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 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 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七、结语
第2个回答  2011-12-04
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