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黄兴的资料

如题所述

  黄克强,原名轸,字克强,后改为黄兴。在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之为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早年一直在长沙读书,直至1898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因在两湖书院的突出表现,黄兴受到张之洞和梁鼎芬的赏识,1902年被选派去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到日本不久,兴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1903年,日本留学生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掀起拒俄运动,黄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先后改名为学生军和军国民教育会)。随后黄兴被推派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主要负责两湖地区的革命斗争。回国后,在上海、武汉广泛联系革命志士,秋天回湖南策划反清革命。为表示志向,改名黄兴,改号黄克强,以示兴我中华、克复强暴的决心。

  1904年11月4日,正值黄兴生日,趁机邀集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张继、谭人凤等参加宴会,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对外则采用“华兴公司”的名义。华兴会成立后,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随后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取得联系。他们决定于慈禧太后70岁生日在长沙起义,后因事机泄露,起义失败,黄兴被迫避走日本。

  1905年,经日人宫崎寅藏介绍,黄兴与孙中山见面,黄兴支持孙中山的倡议,共同发起成立同盟会,黄兴被推为庶务(相当于协理)。同盟会成立后,黄兴非常注意在留日军校学生中的工作,尽可能多地吸收他们入会,并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组成更严密的团体“铁血丈夫团”,这些人在随后的革命活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日本勒令孙中山出境,1907年孙、黄两人集于河内,共同策动革命起义。9月,在广西发动钦廉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两次起义均失败。1908年3月27日,黄兴等率越华革命党人及钦州民军200余人起义,起义军纵横于钦廉、上思一带,当向广州宣化前进时,因弹药匮乏,只能退回城市。后又发动河口起义,但这时法国殖民政府以黄兴貌似日本人而予以逮捕,遣送新加坡,不久河口起义失败。1910年初,因同盟会南方支部请求,黄兴抵达香港,主持起义军事,随即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因子弹缺乏,倪映典阵前中弹身亡,起义遂遭失败。

  1911年1月,黄兴从新加坡返回香港,与赵声等会晤后,即成立统筹部于跑马地鹅井35号,大家一致推荐黄兴为统筹部部长,赵声副之。2月4日,谭人凤抵港,与黄兴共商广州起义计划。他们陆续派人潜入广州,熟悉攻防地点,并隐伏下来。4月23日,黄兴亲自动身去广州部署起义军事,设总指挥部于越华街小东营5号。4月29日下午5点半,起义枪准时打响,黄兴自率一敢死队由小东营出发,直扑督署攻入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后遇李准卫队亲兵,黄兴自知孤不敌众,乃徐徐退出。后又遇巡防营大队,展开激战,许多革命党人牺牲,最后只剩黄兴一人,他亦伤右手断两指。广州起义失败,后收敛殉难者,得尸体七十二具,合葬在黄花岗,这次起义亦称黄花岗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欲想暗杀清吏,受众人阻止,在众人的劝慰下,渡轮去香港疗伤。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并急电黄兴、宋教仁等来鄂主持兵戎大计。10月28日,黄兴从上海到达武昌,被任命为全军总司令。当晚,黄兴就出兵反攻,与清军应战,但由于清兵占优势,很快攻陷汉口,革命军只能退守武昌。后又进行汉阳保卫战,仍然失守。汉阳失守后,黄兴认为继续作战无法取胜,为今之计应放弃武昌,转攻南京,控制东南局势后再收复武昌。但他的意见遭到湖北革命党人坚决反对,黄兴便辞职,离武昌去上海。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此时,袁世凯纵横捭阖,与革命党人讨价还价,进行南北议和。黄兴认为清政府被推翻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已经成功,因此主张和袁世凯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权后,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主持南方各军之整编,南方革命军队遭到大量裁减。12月初,黄兴接受了袁世凯委任的川粤汉铁路督办职务,设办事处于汉口。因袁世凯掣肘,无可作为,愤而辞职。

  一开始,黄兴对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劝过袁世凯加入国民党。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反动面目完全暴露。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于是发动了“二次革命”,黄兴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后来徐州失守,黄兴在南京饷械不支,认为败局已定,于7月29日离开南京,“二次革命”也迅速失败,孙、黄被通缉,亡命日本。

  孙中山到日本后,认为党内精神涣散,党员不听他的口令,才导致革命失败。于是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规定党员入党时立具严格誓约,并在誓约上按印指模,以表示服从他的命令。黄兴反对写誓约打手印的做法,拒绝参办中华革命党,于1914年夏离开日本去美国。在美国期间,黄兴在美洲华侨中积极从事反袁宣传。1916年,由美国抵日本后回国。后来因长年累月为革命事业奔波,积劳成疾,由胃溃疡导致胃血管破裂,1916年10月31日逝世于上海,终年42岁。次年国葬于长沙岳麓山。武汉人民为纪念黄兴在汉阳战役中的勋劳,曾于1934年立铜像于武昌蛇山,1985年迁建于汉阳龟山之阳,以供世人瞻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15
1874年10月25日,诞生于湖南省善化县龙喜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原名轸,字庆午,后改名兴,号克强。   1891年秋与同县东乡枫树河廖星舫之女廖淡如结婚。   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1896年中秀才。   1898年由城南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关怀国家民族前途。   1899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   1900年春回国。戊戌维新和自立军起事相继失败,开始倾向革命。   1902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年底与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旋又组织湖南编译社,准备有计划地译介西方名著。   1903年黄兴与留日学生五百多人集会声讨沙俄侵略罪行,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教授枪法。不久自认为运动员,回两湖策动反清革命。后在明德学堂任教,利用课堂讲授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物色同志,酝酿成立革命团体。11月 4日与刘揆一等筹组华兴会。   1904年2月华兴会正式成立,被推为会长。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   1905年7月下旬经杨度介绍,与孙中山在凤乐园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又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移交同盟会,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年底离日经香港潜入桂林,发展革命组织,策动郭人漳、蔡锷反正。   1906年转赴新加坡,协助孙在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分会。返日后又派刘道一、蔡绍南等回湖南运动会党,策划起义。年底萍浏醴起义爆发,复派周震鳞、谭人凤回国策应。   1907年2月与孙中山、章炳麟等共同审定《革命方略》,在旗式问题上与孙中山发生争执。为顾全大局,励从孙意。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4月离日赴香港。此时东京发生倒孙风潮,主张以黄代孙任总理。黄兴闻讯后表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威信,拒绝出任同盟会总理,使东京倒孙风潮很快得以平息。夏季抵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南方起义,亲自主持或参加钦州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河口起义。   1909年陶成章等再次掀起倒孙风潮,黄兴竭力为孙中山辩解,坚决维护孙的领导地位。   1910初再赴香港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1月赴槟榔屿参加孙中山主持的秘密会议,商定集中全党力量,在广州再次起义。   1911春与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任统筹部部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督署,伤右手。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赞成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 10月武昌起义后黄兴乔装赴鄂,指挥汉口的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汉阳失守,辞职赴沪,被光复各省代表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得悉孙中山回国,推辞赴宁组织临时政府。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3月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6月解职,8月被选为国民党理事,9月赴北京与袁世凯会商国是。10月回乡考察教育事业,12月回故居小住数日。   1913年1月,就任汉粤川铁路督办。宋案发生,他一度主张法律解决。7月“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次亡命日本。   1914年孙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黄兴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孙中山在叙别宴集古句书联相赠:“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   1915年支持蔡锷策动护国战争。   1916年5月,致电袁世凯,促其悔罪引退。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事。10月31日黄兴因患胃血管破裂而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1]
第2个回答  2019-09-08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黄兴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高塘乡杨坨村(今黄兴镇)凉塘。故居建于1864年,占地2.05亩,原为两进两横,左右披厦厢房32间的四合大院,现尚存12间。修葺后的故居,陈列有黄兴故居简介,黄兴生平事迹介绍以及故居示意图等。

198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对外开放。黄兴故居为一所泥砖青瓦平房的民居建筑。1981年维修。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有房屋共12间,包括上堂屋左右正房和下堂屋左右正房及厢房、横屋过堂。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正门有廖承志题书“黄兴故居”门额。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