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写的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要从北宋说起,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频繁(里面就有宋江方腊起义,呵呵),内部官僚机构臃肿腐败,军队战力低下(老赵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后果),最终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俘,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被俘北上,从此立都开封的北宋灭亡,黄河以北的领土尽丧敌手(这就是岳飞《满江红》里面“靖康耻犹未雪”的来源)
就在这个时候,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南宋开朝皇帝宋高宗偷偷跑到了杭州,被拥立为帝,这就是南宋了,这个时候的仁人志士还是非常想光复黄河流域的,于是就出现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但你想啊,如果让岳飞他们成功了,徽钦二帝一回来,赵构怎么办?于是岳飞就只能死了(帝王心术的恶果)....
岳飞死后,南宋的疆域就一直维持在长江流域了,知道蒙古崛起,因为和金时世仇,所以南宋曾联合蒙古打击金国,但随着金、西夏、大理的灭亡,南宋也最终被改国号为元的忽必烈所灭(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6
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北上抗击金兀术,准备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而奸臣秦桧和金国勾结,唆使钦宗赵构与金和谈,于是赵构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将其害死在风波亭。此文即是岳元帅班师回京时所作。
第3个回答  2011-11-16
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是他得后人写的,至于是谁我就不知道了,总之不是岳飞就是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