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佛教唯识宗的第七识和第八识

如题所述

第七识:“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阿赖耶识”为境。

解释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

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

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开悟就是悟到万法统归第八识,因此阿赖耶识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际、如来藏、本地风光。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由于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也能生起、承载万法。

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

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一种能量),第八识“持令不失”。

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故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颂文: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扩展资料

第八识不是生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是不生不灭的,谁也生不了他,反而是他出生了一切。这些道理都要懂,我们才能明心悟道,才能生出智慧,八个识的体性都懂了,没有不知道的了,我们才能成佛。

尤其是懂了第八识,我们的妄心七识就可以皈依他,学习他,七个识才能越来越清净,染污就能消灭,无明就能灭尽,那样才能成佛。

把各种法的相貌都弄明白,我们就知道哪个是生灭的,哪个是不生灭的,就不再执著生灭法,就能转依不生灭的真如自性,也就能破尽所有的无明。我们就得把所有生灭的法都弄明白,都找出来,不再认取生灭法,生死的问题就能解决。

所有的法都落在了识上,八个识的根还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中观,就是中道,没有第八识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和衍生。

古代祖师们参禅开悟时,有在见色时开悟的,有在听声音时开悟的,有在被棒喝时开悟的,也有是在被门挤时开悟的,悟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

无须一定要在没有念头时才能悟,其实没有念头时想要开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祖师们不允许弟子们修无念的定,无念的定即使修成了也不能悟。

多看禅宗公案就可以知道,大多数祖师的开悟是真悟,因此都是得道的人。现代的人善根福德都不足,往往传错佛法,让众生修行走弯路,我们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对与错无法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那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八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一、解释唯识宗的第七识和第八识:
  1、第七识:
  末那识,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

  2、第八识: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后三识具有抽象的感念,并非直觉。第八识是社会阶层的烙印,有了善恶观和立场观,得道多助、普渡众生,谋求大同社会。所谓第八识就是人的世界观,不生不灭,得道者成佛,失道者地狱,走向下个轮回。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二、补充解释唯识宗:
  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 玄奘法师 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识者心之别名。"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第2个回答  2014-03-08
请解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让我们了解?
明证法师开示:有一本书叫《百法明门论》,其实比《心经》也不会长多少,好像还不如《心经》长,是世亲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写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论,在唯识宗叫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种法,《百法》把六百六十法又归纳为一百个法,分成五组,第一组叫八大心王,心王法,一共有八个;第二组叫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一共有五十个;第三组,色法有十一个;第四组,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个;第五组,无为法,有六个,加起来一百个法。第一组,八大心王,心王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叫末那识,第八叫阿赖耶识。一心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八个识,八个识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心,我们背《心经》的时候,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后面眼识乃至意识,这叫前六识,其中意识就是第六识,第六识就叫意识,第七识其实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的最后一个根,意根,也就是说意根就是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末那识,这三个名词在说一件事情,从根的分类上来说,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叫意根,从识来说,他是第七识末那识,像我们人,一位男子,对他妈妈来说,他是儿子,对他儿子来说,他是父亲,就是看对谁而言,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说,就有不同的名言安立。第六的这个意识,我们是比较容易了解的,这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大量地用的这个心,知冷,知热,知好,知坏,知美,知丑,知男,知女,知高低前后左右上下,这都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其实我们不算太了解,不过前五识动作的时候,一定会有第六识参与,第六识和它们在一起,和合运作,这种情况下的意识叫五俱意识,意思就是和前五识一起运作的意识。
好比说眼睛看一本书,但是知道这是一本书的却是第六识,眼睛只是看到,眼睛像是摄像机,或是一架照相机,它并不管照到的是什么东西,知道这个颜色的是眼识,照相机不知道它照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那个照片里边照到内容的是后面的人,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知道这个颜色的是眼识,但他还不知道这是一本书,知道这是一本书的是意识,所以,他们在一起进行分别和合起作用,眼识和意识的关系如此,鼻识,舌识,身识,也是一样的道理。耳识是能够分辨声音好,还是不好,我们平常说,这个声音真好听,哇,那个声音太刺耳了,就是耳识的分辨,他分辨得很粗,至于说这个好的声音,好比说是黄梅戏的调子呢,还是京剧呢,耳识就不知道了,耳识只知道这个声音比较好听,京剧里敲锣打鼓的噪音,比较烦,他会有这种总相的分别,也就是一个是悦音,一个是噪音,这个他能分别,至于说是什么调子,好比说唱歌,这是哪一支曲子,这完全不是耳识所能分别的,而要靠第六识分别,也就是说第六识不单能够知道前五识所分别的总相,而且能够知道,前五识所不能分别的不能了知的别相,两个他都能知道,为什么,因为第六识,他可以整合前五识,前五识的信息都会给第六识,所以他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另外,前五识只有现量,面对面的时候他才能了解,他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而第六识可以了解,前五尘谢落的这些影子成为种子存在八识心田中,到时候可以出来,和现在这个境界进行对比,依靠比量就知道了,比如说这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也不是磁杯,而是钢杯,我往上一拿的时候,大家第八识以往储存的关于各种杯子的信息,就会一起出来,意识马上就判定,它不是一只平常所见到的杯,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杯,马上就明白了,这就是第六识的功能,仅仅眼识就不知道,眼识只知道这个杯的颜色而已,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第3个回答  2014-03-08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4个回答  2014-03-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