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生态环境现状

如题所述

3.1.1 水资源状况

3.1.1.1 地表水水资源

南阳市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2004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59.33×108m3(折合径流深223.8mm),比多年平均值(61.69×108m3)减少3.8%,比上年减少37.7%。

2004年,南阳市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04×108t,比上年增加0.17×108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31×108t,占总排放量的81.9%;生活污水排放量0.73×108t,占总排放量的18.1%。从南阳市的5条主要流域分区来看,唐白河区接纳废污水3.36×108t,丹江口以上区接纳废污水0.48×108t,丹江口以下区接纳废污水0.05×108t,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接纳废污水0.09×108t,沙颍河、涡河接纳废污水0.06×108t。

根据2004年对全市主要河流的10个断面监测结果,全年期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河长35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66.3%;劣Ⅴ类标准的河长182.3km,占33.7%。除白土岗、鸭河口、西峡、内乡、郭滩河段水质较好外,其他河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阳市区、新甸铺、汲滩河段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源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主要污染项目为5日生物耗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氯等。

3.1.1.2 地下水水资源

2004年,南阳市地下水资源量22.00×108m3。全市地下水资源量比上年度减少17.1%,地下水资源模数为8.30×104m3/km2。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8.37×108m3,总排泄量为10.62×108m3。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与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大小、强弱、历时长短、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的情况、城镇建设地面硬化程度及人类活动强弱等有关。从表3.1可以看出,南阳市地下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

随着工业的发展,废水污染水源,丹江、湍河、白河、唐河、淮河每年接纳工业废水11780×104t,生活废水7453×104t,废水总排放量每年1.92×108t,更因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使地表水及地下水同受污染。根据2004年对南阳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23眼井的水质监测评价结果,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为22眼,达Ⅴ类标准的1眼,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硬度和硝酸盐氮。监测结果表明,南阳市地下水质基本良好,能满足生活和灌溉的一般要求,但随着近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利用,已经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和地面沉降。

表3.1 南阳市及其各行政分区地下水水资源量 (单位:108m3)

据南阳市水资源公报(1997~2004)。

2004年末,南阳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多数呈下降趋势,全市平均下降1.22m。

3.1.1.3 水库状况

长江流域的大、中、小型水库有45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9座),总库容为238797×104m3,占该市水库总库容的97.33%,兴利库容125565×104m3,占各类水库兴利总库容的97.21%;淮河流域的中、小型水库有45座(其中中型1座),总库容6558×104m3,占水库总库容的2.67%,兴利库容3559×104m3,占各类水库兴利总库容的2.79%。

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丹江口水库陶岔断面整体上能满足Ⅱ类水质要求,但氮、磷超标严重,其中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总磷、总氮均为Ⅴ类,丹江口陶岔断面总氮为超Ⅴ类,总磷为Ⅳ类。

3.1.1.4 水生态状况

近年来,随着南阳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南阳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河道断流、干旱与洪涝交替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水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导致了水生态失衡。

(1)河道断流:由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枯年的地表水量相差1.2~2.5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汛期6~9月份的地表水量占全年60%以上,非汛期河道大部分断流。湍河、白河、唐河部分河段出现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

(2)干旱和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水资源量与以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同时再加上一些河流会出现季节性断流,干旱灾情也较严重,通常是旱涝交替。2004年南阳市平均降水量为806.8mm(折合降水总量为213.87×108m3),比上年偏少18.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4%,属平水年份;水资源总量为66.63×108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14.70×108m3后),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6%,比上年偏少38.4%。总的来说,由于降雨量与水资源量减少,南阳市一些县(市)伏旱较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1.1.5 湿地生态现状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南阳市湿地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湿地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已严重影响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湿地面积锐减:湿地主要分布于两大流域沿岸,包括沼泽、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以及滩涂等。2004年全市湿地总面积为82906.03hm2,比1997年的84693.40hm2减少了1737.37hm2,下降了2.11%(表3.2)。

表3.2 南阳市湿地面积统计 (单位:hm2)

(2)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湿地面积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和滥猎,使南阳市部分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改变,导致野生物种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降低,一些物种逐步变为濒危物种。

(3)水资源过度开采: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部分地区的湿地水文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

(4)污染加剧:污染是南阳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阳市水质严重污染的河流、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淮河、唐河、白河、湍河及其主要支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某些河段污染还比较严重。鸭河口水库坝下断面、丹江口水库陶岔断面整体上能满足Ⅱ类水质要求,但氮、磷超标严重。

3.1.2 土地利用现状

南阳市现有耕地992774.43hm2,占河南省耕地总面积的14.04%,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37.45%。人均耕地1.39亩,耕地面积大、所占比重较高,大部分集中在中部盆地,中部平原地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四周山地丘陵区占24.68%(表3.3,图3.1)。

表3.3 各县(区、市)耕地基本情况

图3.1 各县(区、市)2004年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率对比分析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的比例不高(表3.4),除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田外,广大耕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旱缺水、土地瘠薄等问题。

表3.4 各县(区、市)农业生产条件

南阳市园地面积53043.4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0%。园地是该市很有发展前途的利用类型,西峡、南召已建成猕猴桃生产基地;南召苹果基地初具规模;果、药、茶、畜牧已经成为桐柏县三大主导产业;淅川县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橘集中产区;西峡县是国家命名的香菇之乡和猕猴桃之乡。

南阳市林地面积819498.2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1%,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1.15亩。西峡县的林地最多,占全市林地的32.09%,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76.28%;其次为南召、内乡、桐柏、淅川县。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山区。南阳是河南省林业大市,林业资源丰富。

南阳市牧草地面积为4557.91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7%,淅川县牧草地最多,占全市牧草地的80.09%。从地域空间上看,集中分布在西部和东部。牧草地是该市很有发展潜力的利用类型,淅川、西峡县已建成山绵羊基地,社旗、方城县已建成肉牛及山羊基地。

南阳市其他农用地总面积为157749.43hm2,占全市总面积的5.95%。农村道路、田坎、晒谷场等用地面积过大,农村道路过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整理潜力很大。

南阳市城镇用地面积为35332.14hm2。2004年,南阳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达192.0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上限150m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很大。独立工矿面积20517.44hm2,占9.84%。独立工矿用地偏少反映工业不发达,表明该市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

南阳市未利用地面积为349991.46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20%,主要分布在南召、内乡和唐河县。未利用土地面积大,难利用的比重小,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3.1.3 土壤性状及水土流失

3.1.3.1 土壤性状

南阳市以黄棕壤土类为主,兼有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紫色土等土类。海拔300~1300m,为黄棕壤土类中的粗骨性黄棕壤亚类和黄棕壤亚类;300m以下为黄棕壤土类中的黄褐土亚类和粗骨性黄褐土亚类;1300m以上为棕壤土类。

黄棕壤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0.3%,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部中、低山和丘陵地区。该类土保肥性能较强,缓冲能力较大,质地较重,但通气性能较差,适耕期较短;砂姜黑土是在湖相沉积母质、沼泽草甸基础上发育成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平原地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6%,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29.2%;潮土是发育在近代河流冲积物上,经旱耕熟化而成的一种幼年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地区沿河两岸,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2%;水稻土是在黄棕壤和潮土上经过人们长期种植水稻水耕熟化而发育成的土壤,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2.9%,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区;其他土类土壤主要包括棕壤、紫色土等,占土地总面积的4%。南阳市土壤一般呈中性反应,缓冲性能较强,保肥性较好,适宜多种作物种植,但土壤质地黏重,耕层较浅,肥力较低。

3.1.3.2 土壤污染

2004年,农药使用量16033t,与1997年相比净增20%,且农药使用具有广泛、大面积使用的特点,致使土壤受到很大污染。农业化肥施用量大、面广、利用率低,2004年农用化肥施用总量(折纯)670464t,每公顷耕地平均施用675kg,比1997年的521kg/hm2增加154公斤,净增加30%,造成极大的土壤面源污染,致使土壤受到污染。农膜使用量17626t,比1997年增加8246t,净增88%,回收量过少,残留率高,而且农膜难以降解,使土壤中的塑料薄膜残留量逐年增加,从而对农作物根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薄膜的分解也将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不良影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绝大部分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膜的使用加重了土地污染。

3.1.3.3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不良后果。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108hm2,占全球耕地和林草地总面积86.5×108hm2的29%。全球耕地面积约14.57×108hm2,表土层平均厚18cm,由于水和风的侵蚀,在过去100年内,地球上有2×108hm2的土地遭受损失,每年有270×108t土壤随水流失。如果以土壤层平均厚1m计算,经过809年全球耕地土壤将被侵蚀殆尽。我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49年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1.16×108hm2扩大到1.48×108hm2。每年损失表土约50×108t,流失的氮、磷、钾估计为4000×104t左右,与一年化肥用量相当,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

南阳市降雨量相对较大,土壤呈微酸性,盐粒子淋溶速度快,土壤质地黏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工作区土地总面积2650869hm2,水土流失土地面积47587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95%,占整个山丘区面积的26.99%。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桐柏山低山丘陵地区和丹江口水库上游、鸭河口水库上游地区,集中发生在浅山区和丘陵区。每年流失量相当于2000hm2耕地的活土层,流失土壤4855×104t,流失肥力折化肥54×104t,相当于2004年化肥用量的80%。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有机质下降,地力减退,中低产田面积扩大。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泥沙对河道和水库的淤积,河床抬高,部分水库报废。

3.1.4 生物资源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正是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人类才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南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经济活动不断加剧,尤其是盲目地大量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资源,致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生态危机出现,已经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1.4.1 植物状况

南阳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山地和盆地形成的历史以及植物区系的发展演化历史均较悠久,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4科927属2298种。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占优势。山区、丘陵地带植被以林木分布为主,平原区则以作物植被和经济林为主。林地面积853306hm2,森林覆盖率30.91%,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分布情况见图3-2。从1996~2004年南阳市历年的森林覆盖率变化趋势图上可以看到,1996~2001年森林覆盖率基本上保持同一个水平,2002~2003年增长较快,2004年趋于平缓增长。这是因为2000年我国开始实行大于25°坡度的耕地退耕还林政策,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

3.1.4.2 动物状况

南阳市物种比较丰富,已发现脊椎动物415种,其中,鸟类249种,占全省的71%;哺乳类49种,占全省总数的86%;两栖类16种,占全省总数的73.7%;爬行类32种,占全省总数的23.8%;鱼类69种,以鲤形目最多,鲶形目次之。除此之外,还有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和原生动物等。

尽管南阳市生物资源种类多,多样性丰富。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药用植物的过度采掘,使部分区域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改变,导致野生物种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降低,一些物种初步变为濒危物种。

3.1.4.3 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

目前,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建成自然保护区面积222958.5hm2,占全省自然保护面积区的三分之一左右(表3.5)。保护区分属伏牛山系与桐柏山系。伏牛山区是我国南北气候、土壤及生物的过渡带,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带谱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残存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是南北生物过渡带综合森林生态景观定位研究和环境监测的基地。

表3.5 南阳市自然保护区名录

3.1.5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南阳市森林资源状况见表3.6和图3.2。南阳市目前的林业状况与人口增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森林覆盖率与生态建设目标有一定差距,还有69015.4hm2的无林地,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②林种结构不合理,许多森林覆盖的山地生态系统呈结构与功能退化的状态,森林生产力低下,森林经营粗放,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③目前活立木蓄积量2099.5×104m3,比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时(2285.7×104m3)减少8.2%,森林生产能力明显下降;④天然林的面积从20世纪70~90年代呈直线下降趋势,70年代天然林减少面积7615.0hm2,90年代则减少面积13534.9hm2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减弱,影响了区域性气候特征,水土流失加剧,水库及河流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增加。

表3.6 南阳市森林资源状况

各编号数据间关系为:1=2+8+9+10+11+12,2=3+4+5+6+7,15=16+17+18+19+20。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图3.2 研究区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3.1.6 自然灾害

3.1.6.1 洪涝灾害

20 世纪 50 ~ 90 年代,全市因洪涝灾害造成的受害人数变化不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发生次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明显增加。

3.1.6.2 旱灾

20 世纪 50 ~ 90 年代全市旱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多,90 年代比 80 年代增加 24 次。因旱灾造成受害人数明显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大幅度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旱灾危害程度明显增强。

3.1.6.3 地质灾害及其他灾害

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最为明显。20 世纪 50 ~90 年代,地质灾害不是非常严重。近几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热,水源区矿山集中分布和小规模露天无序开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矿区排放大量的废水,洗矿过程中加入有机和无机药剂而形成的尾矿水,露天矿、排矿堆、尾矿及矸石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分的废水,矿区其他工业和生活废水等,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并导致了水源区水土质量的不断恶化。其他灾害呈依次增强趋势,灾害性强度在增强。

从表 3.7 可以看出,20 世纪自然灾害以洪涝和旱灾为主,且交替发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死亡人数来看,水灾大于旱灾。从经济损失和对农作物影响来看,旱灾大于水灾,其他灾害次之。

表 3.7 生态灾害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

注: 据南阳市环保局,2003,南阳市生态功能区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