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

如题所述

Wolff-Kishiner-Huang Reduction,肼还原羰基为亚甲基的反应,黄鸣龙做的改进
Shi Asymmeteric Expoxidation, 史一安不对称环氧化,用糖做配体,dioxirane为氧化剂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效果最好的是三取代双键
Lu [3+2] Reaction,陆熙炎环化反应,联烯酯与alpha-beta不饱和michael acceptor在磷催化下发生3+2得到五环化合物的反应。

且值得注意的是,文献和教科书中多称之为Wolff-Kishner reduction,黄明龙先生“只是”对其做了(重要的)改进,但如果每一个人名反应的类似重要程度的改进都能加在发现者后面的话,大家常见的人名反应都会是三四个人名连起来的。所以我不认为这可以叫中国人的人名反应。其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均远不如史一安环氧化,只不过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基础有机化学教育中普及的反应(没有金属有机的简单官能团转化)而被过誉了。个人看法,可以讨论。

有人提到 Lu P-cat [3+2] annulation (陆熙炎),但是一方面这个反应相对少用,另外也基本没有在文献中见到直接称之为Lu annulation的。所以我不认为它可以算人名反应。

川大的肯定要说冯小明反应,即“Roskamp–Feng反应
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通常认为配体或者催化剂的骨架具有刚性是“优势手性催化剂”的重要条件,许多配体或催化剂一般只适用于个别反应和部分底物,不具通用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柔性直链烷基链接的C2对称双氮氧酰胺化合物,建立了结构多样性、可满足不同反应需求的手性双氮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是目前对反应类型和底物最具广谱性、价格最低的催化剂之一。这是一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突破了对配体刚性骨架的传统要求,获得了具有最佳“手性口袋效应”的手性催化剂,为新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运用双功能催化、分子识别、自组装、不对称活化等新策略和新概念,建立了胍-酰胺和二胺类双功能有机催化剂库和组合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利用这些自己发展的上述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30多类重要不对称催化反应。该类催化剂还显示了一些独特的催化性能,实现了7类具有挑战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其中一类反应被Elsevier出版社的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6

川大的肯定要说冯小明反应,即“Roskamp–Feng反应
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通常认为配体或者催化剂的骨架具有刚性是“优势手性催化剂”的重要条件,许多配体或催化剂一般只适用于个别反应和部分底物,不具通用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柔性直链烷基链接的C2对称双氮氧酰胺化合物,建立了结构多样性、可满足不同反应需求的手性双氮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是目前对反应类型和底物最具广谱性、价格最低的催化剂之一。这是一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突破了对配体刚性骨架的传统要求,获得了具有最佳“手性口袋效应”的手性催化剂,为新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运用双功能催化、分子识别、自组装、不对称活化等新策略和新概念,建立了胍-酰胺和二胺类双功能有机催化剂库和组合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利用这些自己发展的上述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30多类重要不对称催化反应。该类催化剂还显示了一些独特的催化性能,实现了7类具有挑战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其中一类反应被Elsevier出版社的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

第2个回答  2017-11-26

最近几年我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新兴人名反应预计有两个。根据最近得到的信息是,化学所罗三中研究员即将拥有自己的人名反应,消息来自同学,比较有限。另一个例子是理化所吴骊珠研究员课题组的 交叉偶联放氢反应,这个反应可以在网上直接查“吴氏析氢偶联”。这一系列反应作为人名反应,有网友认为条件还不那么成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吴老师课题组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此后这一块稳定地有文章发表。特别是2016年7月份,他们在JACS上报道了以吖啶/钴(III)配合物(二钴肟)双催化体系的苯一步合成苯胺、苯酚反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