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必须要用钝刀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为解心头仇恨,警告光绪及其他革命者,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加上多年未被启用,早已生锈,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

慈禧有意让谭嗣同看到其他人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几刀之后才能最终砍下首级的惨状,特安排他是第五个行刑,慈禧认为谭嗣同会面露惧色,甚至痛苦悔恨,乃至吓得昏死过去。

谭嗣同面对同伴的死亡和无知百姓们一声声的欢呼雀跃,却没有一点胆怯,十分淡定地喊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扩展资料:

戊戌政变,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皇帝失去了人身自由,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同恭亲王奕欣发动的辛酉政变,第二次是1884年4月懿旨罢斥恭亲王为首的全部军机处成员而以醇亲王代之的甲申易枢,三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4

当时的慈禧太后想借着杀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以儆效尤,变法的下场就是惨死,谭嗣同被杀的现场,人们说他被砍了足足30多刀,这刀得多钝。



清朝砍人用刀是有讲究的,怎么死的惨烈是根据刑罚严重程度来定。处死罪犯都是被公开示众,用的刀越钝,一方面增加罪犯临死前的痛苦,一方面,周边的百姓也明白这杀头的罪名不小,就不敢犯事。由于有太后的指令,杀谭嗣同的刀就得用钝刀,刽子手一下刀下去也砍不死。当时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走的,不过他说他希望通过他的死,让大众百姓醒悟,时代要改变。


谭嗣同从小学习的也是四书五经,10岁后他接触了王夫之的书,主张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制度也需要变化。清朝的曾国藩就非常欣赏王夫之。章太炎对于王夫之说到国土不容侵犯也感同身受。年轻的谭嗣同经常结交名人志士,为国家匹夫有责奔走。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百姓生活困苦,谭嗣同对清朝的腐败很痛恨,开始倡导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在年轻一代人中扩散,受到不少支持。但朝中都是老朽,经年的朝廷制度,哪能轻易改变,众多老臣都是拿老祖宗遗训说事,不愿意改。老臣们觉得变法后自己职位不保,而八旗子弟觉得动了自己势力,利益受损。


光绪听说,慈禧和荣禄等要废掉皇位,于是只能向维新派求助。光绪虽是皇帝但没有实权,袁世凯有兵权却没有为皇帝效力。慈禧反扑囚禁光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受到消息逃到了日本,而谭嗣同等6位被抓,并处死。



清朝刑罚中,凌迟之外,就数钝刀是一种严惩手段。光绪时期凌迟制度被废掉后,慈禧只能选择钝刀来处罚,她认为必须严惩不贷的人。对于谭嗣同,慈禧认为他应该千刀万剐才可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6

处决戊戌六君子时,慈禧下令要用钝刀,无异于换一种方式凌迟

第3个回答  2019-11-24
因为钝刀砍人是没有办法一次性完成的,想要折磨他们。
第4个回答  2019-11-24
之所以用钝刀,我觉得就是慈禧为了折磨戊戌六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