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如何规避IT外包风险?

如题所述

企业规避IT外包风险的方法:
1.减少核心业务外包。根据调查,企业信息泄露的80%来自企业内部,例如来自对公司或领导不满的员工等。公司在决定IT外包之前,必须确定外包的部分包含的公司数据量较少。
2.制定外包工作进行期间的规范,例如,不得携带存储设备进入工作场地等。
3.法规制约。检查外包公司是否遵循数据隐私法案和特殊行业法规,例如萨班斯法案、HIPPA、ISO20007等。
4.技术保证。检查外包供应商是否具备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条件。
5.公司在选择外包供应商之初,应该首先查看外包供应商的保密政策,并在外包合同中明确保密协议和信息泄露后的责任归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3
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有经验有技术背景的人来对接外包。但是这个说着简单,要找到一个这样的人比找到一个靠谱的外包公司更困难。千万不要去相信一些技术外包类的平台,那只会死得更惨。这种平台看上去大,但却被两头抽成,最终对接到的真正做产品的人就只能是没钱吃饭的人。而实际上,众包平台的客户就是外包公司,大部分时候作为一个让外包公司转包用的工具。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协助工具层出不穷,线上直播也是大红大火,但身为制作互联网产品的技术外包公司居然没有用直播来向客户展示他们是怎样设计开发出他们想要的产品的。因为大部分的外包公司都不敢让人看到其低劣的开发技术,其次要转包的话多出这个流程就非常麻烦。实时预览不仅仅能够作为一种监督的手段,也是能够即时反馈提出修改的一个有效方法。
第2个回答  2013-11-05
从表面上看,IT服务外包似乎是CIO“甩包袱”的一个手段,但是实践证明,IT服务外包带给CIO更多的是风险,必须谨慎对待。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IT服务外包是大型企业专属的“奢饰品”,但从理论上说,有IT就会有IT服务需求。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任何企业都有可能采用IT服务外包。比如硬件的故障,基本上企业不会自己来解决,一定是外包出去的。还有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也是目前外包最多的项目。相比之下,IT运维外包则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第一,企业的信息化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信息化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的企业,并不一定适合做运维外包。第二,企业IT已经到达精细化管理阶段,在IT运营、运维阶段需要制定相应的SLA。IT日常故障不仅非常烦琐,而且繁多,但能够创造价值的又相对较少,这种时候比较适合进行IT运维外包。第三,企业的整体管理风格也得比较精细化。
“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IT外包的初衷之一,是企业在自身IT技术力量不足时所采取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与IT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愉快,那么企业CIO应该如何规避外包风险?有业界专家建议道:“首先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哪,将成熟IT技术外包,这样无论服务商以后出现什么变故,还是公司政策想把这部分收回来,对企业来讲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其次,要和IT服务商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服务商希望获得更多利润,而企业则希望尽量压低成本,这两者之间永远是矛盾体,但是一定要有条款来进行约束,任何一方提出苛刻条件其实都会给这种伙伴关系带来问号。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说在‘战火’中磨炼出来这种精神,才能够使服务商跟客户达成很好的互赢关系。”
IT服务商需要寻求改变,按照服务质量和结果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来改变传统人头外包计价模式,这样就使得双方的目标变得一致,真正形成伙伴关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23
   企业想要规避IT外包风险,首先得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外包范围,严格审查制度,加强风险监控和激励机制建设,这些措施是商业银行IT外包风险防范的重要保障。 对外包风险的把握,直接决定着 信息技术外包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来说,对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防范过程就是对外包活动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过程。
  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 要对外包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目前,商业银行外包过程中,仅在外包决策、外包商选择、或发生了法律纠纷时,才成立临时性机构,处理相应外包事务。管理组织的不稳定造成管理人员的频繁调动和流失,削弱对外包项目的充分理解,影响了合作双方感情的建立。人员的不稳定必将造成管理策略的不连续,削弱双方合作和信任基础,给外包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外包的服务质量和进度。
  外包事务管理机构应该由银行战略规划专家、外包咨询专家、各部门熟悉本行业务信息流关系的代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费用预算人员、法律顾问、实施管理和协调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外包前对国内、外行业、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识别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收益、成本和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进行外包决策;制定外包的建设技术标准;设计外包方案,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评价外包商的技术等级、发展能力,选择承包商;签署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协调和控制;处理与现有外包商的外包关系;监督并审议通过外包商的技术决策;积累外包经验并帮助制定未来的外包决策;谈判并推行未来的外包合同;使IT整体战略与不断变化的银行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明确IT外包范围 哪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哪些是可以外包的非核心技术,外包范围的确定是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J.P.摩根公司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研究,提出M1-M2-M3层信息技术构架理论(如图1所示),M1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网络设施和其他银行使用的专用机具;M2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M3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现有应用系统的管理和维护。M1层的技术属于技术提供商而非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M1层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合并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以追求更好的规模效益;在M2层的信息化建设上,美国商业银行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开始采取完全自主开发的方式,在支付巨额开发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开发完成后发现各家银行基本雷同,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因此进入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不仅共同投资建设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而且逐渐与IT公司合作开发软件或直接使用商品化的软件。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在M1和M2层的开发投入,实际收获的只是M1和M2层的技术培训,在M1和M2层领先所产生的效益不如M3层快。 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经验和摩根公司M框架理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应将M1、M2层外包,利用外包商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建设M3层,才能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化经营。 建立对外包商资格审查制度 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金融行业系统实施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技术能力:外包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是否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否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金融行业特点,能够拿出真正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的解决方案;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应用了稳定、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否符合银行发展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否具备对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经验,和多系统整合能力;是否拥有对高新技术深入理解的技术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 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如软件工程工具、质量保证体系、成本控制、配置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老化率或流动率;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员工间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外包商客户的满意程度。 发展能力:分析外包服务商已审计的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和其他各项财务指标,了解其盈利能力;考察外包企业从事外包业务的时间、市场份额以及波动因素;考察银行的外包合同对外包服务商财务状况的重要性如何;评估外包服务商的技术费用支出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产品创新,确定他们在技术方面的投资水平是否能够支持银行的外包项目。 对外包实施进行风险监控 信息技术外包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合作伙伴的企业资源,快速实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满足客户的需要。信息技术外包中产生的任何风险都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形象。因此,在信息外包的全过程中要实施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应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识别外包实施中各阶段的宏观、微观层面风险,设置监控点。宏观上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外包市场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经营环境、竞争对手外包策略、外包商经营状况的变化,防范技术、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听取外包商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报告,评估外包商运行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资源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定期审查外包商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以及应急计划措施,以保证它们符合合同要求,并且与当前的市场和技术环境相一致;了解外包服务是否及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是否得到提高,防范交易和信誉风险。第二步是分析造成工作偏离预定标准的问题的实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第三步是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好的;实施选定的方案,使外包工作回到原定的、期望的标准上。 建立对外包商激励机制 外包商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银行希望以公平价格获得良好的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制订激励机制,将其经营绩效与外包服务要求挂钩,使合作双方目标一致。可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优质优价:根据信息技术外包的范围,按照系统正常运转的时间、效率,制定合格、满意、优质三层标准,达到不同标准给予不同价格。标准的制定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如果外包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够使银行实现某些业务盈利,应给予外包商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鼓励外包商使用新技术、持续改进服务。
  级别管理:根据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合作时间长短、合作过程中满意程度,制订相应的评级制度,将外包商划分为准入级、合作级、伙伴级。级别评定是能上能下的,如果外包商的服务水平下降、服务质量降低,就会被降级。级别管理是希望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合同来加强银行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提醒外包商通过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声誉、获得收益的重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