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时为什么原本凹下去的地方积雪后又凸出来?

如题所述

雪不是直直地落到地面上的。凹陷壁面的法向与雪的运动方向的夹角水平面法线与雪运动方向的夹角。同样的时间内积累的雪更多。
其实一个同样原理的现象就是下雨的时候如果雨有一定角度,那么你拿一个杯子顺着雨的这个角度接雨,另一个杯子放在水平面上接雨,那么同样时间内一定是顺着的那只杯子接的多。

另外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地面上的雪被风吹了之后在凹陷的地方产生了涡流,难以再继续被吹走,而导致了雪花在凹陷处的聚集。地面的雪融得比间隙快,所以显得间隙凸出来了。

首先,即使下雪,雪也是从地表往上逐渐融化-然后结冰-再融化-结冰的动态过程。下雪是因为空气温度比较冷,但是地表温度可能会高出一点,而且由于地热的存在,表面的雪是会融化一部分的,如果天气足够冷,融化后的一层雪会重新结成冰。由是反复。例证:滑雪的人都知道一般底下是一层厚冰,要再下一阵才能在冰上面有松软的雪。

其次,板砖部分由于导热系数高于间隙(间隙里有大量空气是不良热导体),这个动态过程会远远快于间隙。例证:所以板砖部分的雪显得更加紧实,也更滑,容易摔倒(其实就是冰了)。下雪走路不要走太平整的地面,因为这种容易均匀结冰。

最后,由于砖面的雪融得快,变成冰后更紧实,所以就“浅”了。而间隙的雪还是蓬松的雪,就显得“凸”出来了。

按照这个理论,如果泥地旁边放着瓷砖,那应该是瓷砖的突出来,因为泥土是杂质,降低了雪的溶点,加速这个动态过程;如果不是在地面,而是放在空中,应该没有这个现象,比如说,房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1

从头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话可以考虑两种可能简称为砖处和缝处。

一、雪停前砖处和缝处雪一样厚,是后来变成了这种情况。

二、下雪的时候砖处和缝处就不一样厚。

同时在考虑这两种可能之前我们有以下几个事实澄清一下:
一、地表温度在零下。
二、考虑到实际的方砖的铺设,底下肯定是有水泥层等等的,说地底材料不同就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和方向来考虑了。
三、可以预想当降雪很多的时候该现象几乎趋近于消失,降雪很少时也基本看不到此现象。所以这显然不能用一个单因素影响的模型来表达。

基于以上考虑的话,我可以估猜是可能一。
在地热或者材料生长堆积的前提下,在冰晶的六角结构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使得水蒸气存在。这样在雪下的时候单个冰晶的六个角间存在较大的空隙,在融雪的时候并不是通过上面提到的融化,而是通过升华和凝华,因为在空隙里的水蒸气会在饱和的上下浮动。所以对于砖处的冰晶暴露面很大,升华出去的水蒸气就散失了。而对于缝处的冰晶的升华则会相对慢一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1

1、比热容越大简单理解就是:谁的温度越不容易变化。比如水比容大就体现在:有水的宅邸冬暖夏凉。

姑且把地砖看成水泥板或石板取900,缝上的土由于含水率较高取值3000.可以看到比热容差别较大。太阳辐射、地热辐射的影响下显然板上的容易融化。

2、由于板更加平整密实,而边缝参差不齐。雪落下来在边上更为蓬松,在板上的雪更为密实平整,更容易融化。一般蓬松的雪实际上内部绝大部分是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蓬松的雪有利于隔热散热,因此融化速度慢。而较密实的雪被压缩空气排出,导热性变好,因此更易于融化。这也是为什么求生手册上指出在极地求生中融化冰实际上比融化雪更容易的原因。另外雪压的更密实会改变融化点,压密的雪更容易融化,虽然没有脚踩那么明显,但还是有影响的。

看到一些质疑和反对,贴张图。谁说非冻土非季节冻土的一般地区下雪时地表一定处于负温转态?跟一般的是:地表温度基本是大于气温的。地面的雪融得比间隙快,所以显得间隙凸出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