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善?

如题所述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然而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况下,谁能不觉得内疚呢?谁还能自视为义人呢? 以上两种看法可以分别称为效果论与动机论,显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见。儒家的立场呢?中庸之道。善必须兼顾效果与动机,涵盖外在规范与内心要求。以孔子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来说,“礼坏乐崩”是指外在规范之瓦解,那么如何维系并且重建呢?只有通过对内心要求之强烈自觉,而内心要求即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明确的呼吁。不过,这里毋须矫枉过正,以为孔子走入内心世界,成为纯粹的动机论者。因为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足见内心要求与外在规范配合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是儒家对于“善”的真正见解。 用浅近的话来说,“善”是两个或多数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这里隐含三点意思:其一,独自一人时,无善可言;善必须在人我相待的场合才能展现,“仁”字“从人从二”,确有深旨。试问:人无父母,如何尽孝?人无国家,如何尽忠?人无朋友,又如何讲信修睦?孝、悌、忠、信当然是善,但是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时,如何满全这些要求?其二,人与人之间“在假设上”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时,所谓“适当”,又随古今中外时空不同而稍异,若想行善,岂能单靠一厢情愿?这是儒家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仅为了谋生活,更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满全”这种关系的动力,则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长自然知弟(同‘悌’)”,在一见之后就有要求满全的动力自然涌现。因此,善一方面摄礼归仁,另一方面摄仁契礼,必待仁礼相应,既有内在基础,又有外在行动,然后可说“为善”。 现实生活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择善固执”,不然难免荒废、遗忘或背离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当然,人生还有一些非关道德的潜能可以体现,如知识与艺术,儒家对此亦充分肯定及发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一善有真善、假善。

有几个儒生问元朝中峰禅师说: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人行善,家里却过得穷困潦倒;有人虽然作恶多端,却过得逍遥快活,风生水起。难道佛教这句话是骗人的吗?中峰禅师说:世俗之人,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看问题只看表面而看不到实质,才导致以恶为善,以善为恶。不怪自己是非不分,还抱怨佛教骗人。
二,善有端、曲之分。

完全发自济世利人之心,没有一点希求回报的善,是端,在佛教讲“直心是道场”,不着相的善,就是端;还有讨好世俗的心,还有愤世嫉俗的心,还有玩世不恭的心,就是曲。

三,善有阴、阳之分。

做善事是为了让人知道、让人称赞的,叫做阳善;做了善事没有人知道,并且自己也不会告诉别人,叫做阴德。阴德往往使人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运和福报。阳善可得善报,享受世人的赞誉,但一定要名副其实,如果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往往会有大灾大难。相反,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却遭人冤枉陷害,蒙冤受屈,将来子孙往往发达。

在世间最享受盛名的,现在就属电影明星了,出名是福报,如果没有实德,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大家看演艺界明星,真正能够得善终的很少。
四,善有是、非之分。

先讲孔子学生子路的一个故事,鲁国有人失足落水,子路下去救了这个人的命。这个人就牵了一头牛送给子路表示感谢,子路也不客气,就直接收下来了。孔子知道了,就夸奖子路说:你做的很好!从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见义勇为的人了!

按我们平常人的观念来说,子路如果不接受人家送的牛,会显得人格更高尚一些,收了人家的牛,总感觉品位降低了很多,尤其你还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为什么孔子还赞扬子路呢?因为看一件事的功过得失,不能光看事件的本事,还要看它的影响。如果子路不收人家的牛,那以后别人救了人,肯定也就不好意思收东西了。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一点好处都没有,索性就都不救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孔子的学生子路救人都收了牛,那别人救人收东西就心安理得了,有了好处,大家救人肯定救人更有动力和积极性了。

五,善有偏、正之分。

善者为正,偏善就是恶。有时候我们本来是发善心做好事的,却不料好心却办了坏事,这叫正中之偏;有时候本来是恶心害人办坏事的,却无形中办成一件大好事,这就叫做偏中之正。
第2个回答  2019-03-09
信仰不同对善的看法也不同,如,崇拜上帝神仙,赎罪等,信者以为行善,不信神者,认为是禹无知,善因有阶级性,对狼行善,既是对人施恶,故善有条件限制,由信仰左右,一般来说做维护人们生命健康生存的事都为善事,做顺因自然规律有益于人类和万物发展的事都是行善,让善举善行发扬光大。
第3个回答  2019-03-09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
第4个回答  2019-03-09
关关于你这个问题的话,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当单单从你这一个字面上的解释的话,单代表着商量一个人吧,如果说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踏实,让人非常喜欢。所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要并行了一个单举行社区做事。你要理解透这个东西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善良的心,可以信耶稣,因为基督是指引我们向善的,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更加有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