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谋士贾诩 郭嘉 法正谁厉害?

在三国天才都显得平庸的时代中鬼才郭嘉 毒士贾诩 与蜀中第一谋的法正谁可以站在三国谋士的金字塔呢

综合对比的话,还是郭嘉要更厉害

郭嘉比曹操小21岁,但对曹操的宏图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若郭嘉不死,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操便肯定不会误判形势,而是从容布置,徐徐推进,既无赤壁之败,则无论孔明周瑜如何天纵奇才,也是无力回天,刘备孙权也只能引颈就戮了。

尽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却留下了辉煌的业绩。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便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一点就被烧得焦头烂额。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于出险招,走钢丝。比如战官渡、征乌丸这两回,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孙策和刘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后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断言不会,也偏偏曹操就敢听他的,冒此天大的风险。其实官渡之战这一回,是多少有些侥幸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但征乌丸那一仗,则确实体现了郭嘉的军事天才。

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4
人烂了,社会风气颓废了,烂人也有资格在网上说话了。要知道,许多烂人放在古代,连韩馥都不如。韩馥收到讨董檄文,问属下:我们是该帮袁绍呢?还是帮董卓呢?治中刘子惠说:我们现在起兵是为了国家,什么帮袁绍,帮董卓啊!结果韩馥反遭下属训斥,面有愧色。

我想对于大多数烂人而言,韩馥的问题是绝对问得出口的,他们哪知道什么叫匡济天下,为国为民啊?他们哪知道什么叫伸大义于天下啊?无非是求田问舍,想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罢了。但是,韩馥听到下属训斥之后的惭愧,他们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凭什么要觉得惭愧?韩馥虽然弱智,起码还受过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年轻人呢?脑子里充斥着各种矛盾的邪说,各种被恶意扭曲,用于洗脑的所谓传统,各种利己主义,各种厚黑学,又岂能跟韩馥相比呢?像韩馥这样的无能之辈放到今天的中国社会,可就是贤良君子、道德楷模了,远胜于那些为了一己之私,出卖良知,信口胡言,误国误民的叫兽。
既然大多数人连韩馥都不如,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品评人物,指点江山呢?他们看三国,本身就是对三国的侮辱;他们说三国,本身就是对当今中国人人性的讽刺。要让他们去欣赏荀彧的高风亮节,就好像要让猪圈里的猪读懂《西方哲学史》一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在这些人面前还是少提刘虞、荀彧这些理想主义者了,谁叫他们失败了,死得早呢?在猪看来,能活到明天就是最大的胜利,哪怕把自己的智商清零也在所不惜。若非如此,这些年来又岂能有如此之多的中国人自我审查,自我阉割,自我洗脑呢?
可悲的是,贾诩在历史上虽然因为计谋而导致战乱,却也绝非猪圈里那些无耻之徒可比。他帮助李傕、郭汜夺取政权的背后本身就有王允的专权擅政、滥杀无辜,并非纯粹是邪恶对抗正义。李傕、郭汜掌握政权后,他不但因为羞愧而推辞掉高官厚禄,还多次劝谏他们,试图阻止他们的争端和暴行,只可惜没有取得效果。等到后来他帮助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在潼关击败马超,无疑是有功于社稷的。至于崇拜他的那些烂人,绝不会立了大功还去反思自己的计谋带来的杀戮,更不会冒着风险去劝谏李傕、郭汜这样的野蛮军阀。贾诩虽然没有荀彧那样纯洁无瑕的品德,但至少坚持了士大夫的底线。至于而今社会上务于利己的小人和烂人对他的推崇,对他而言则无疑是一种侮辱。他既然能因为帮助过李傕、郭汜而深感羞愧,恐怕更会因为后世这些烂人对自己的推崇而无地自容了。
第2个回答  2018-12-12
这个很难比较,从道德上来说郭嘉绝对是最高的。但是如果从智力上来说,贾诩和郭靖应该差不多。曹操赤壁打败,不是因为他缺少郭嘉,应该反过来说,是因为他不信任贾诩。因为贾诩毕竟是从敌对势力投降过来的,他很多关键时候,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这不能怪人家没有能力,只能怪曹操刚愎自用,太自信了。
至于法正,老实说可能是三个人里道德最低下的。我觉得那几个从刘璋那里投降过来的蜀国旧臣,几个都是小人。法正实际上是刘备的头号谋士,因为诸葛亮其实一直是在干萧何的活路,很少在刘备身边,而刘备后期庞统死后,一直是将法正作为一号谋士的。所以演义里也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刘备不会夷陵惨败,也许吧,但是我觉得他和上面两个人还是有点差距的。
第3个回答  2019-01-03

提到法正,经常有人将其与郭嘉相提并论,但个人认为,把法正比作郭嘉,这是在黑法正。俩人的能力,地位,都不是一个水平的。

法正当过首都市长(蜀郡太守),护军将军(负责监督诸将),副首相(尚书令),郭嘉到死只是曹操司空府的军师祭酒(参与掌管军法),地位就不能比;

再说能力,法正堪称全能,作为参谋的战略能力,战术能力都堪称完美,而且法正有郭嘉所不具备的政治能力,法正曾经担任益州首府蜀郡的太守,能管理一州首府,法正自然有政治能力;

另外法正作为刘备入蜀后成立的“立法委员会”的一员,与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一起制订了刘备集团的“宪法”——《蜀科》。立法是最考验一个人政治能力的,也是一个人政治能力的最好证明,正如拿破仑所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 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如果法正不英年早逝,基本就是季汉帝国的第二号托孤大臣,地位估计仅次于诸葛亮,没有李严什么事了。

第4个回答  2018-02-26
其实,按道理应该是郭嘉会更胜一筹,首先,郭嘉不反,时刻为曹操着想。贾诩呢,只为自己的利益,法正虽然在刘备那里混的和他两差不多,但是如果他们两到了刘备那或者法正到了曹操那,也只能算个一搬谋士,被郭嘉和贾诩给耗死,所以法正绝对最后一名,虽然贾诩只为自己的利益,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和郭嘉的智力比赛,论功劳,贾诩比郭嘉大,论计谋,贾诩比郭嘉多,但是没郭嘉好。按故事来讲,应该贾诩比郭嘉厉害,可是英年早逝又不是郭嘉的错,他虽然死的很早,但又不是他的错,他的死,也弄得曹操火烧赤壁败了,败之后说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他却没说贾诩,虽然贾诩一点计谋也没出,因为他主张不打东吴,总之,如果按故事,功劳算的话,应当是这样的贾诩>郭嘉>法正,可是换面思考的话,并不是这样的,关键是郭嘉是全为曹操的利益着想,贾诩确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如果他和郭嘉一样,他出一个计谋,郭嘉换个更好的,出一个,换一个,如果郭嘉和贾诩一样,那么想必英年早逝的不是郭嘉,而是贾诩,因为如果郭嘉是自私的,贾诩也是自私的,那他两不就成为了竞争对手吗,虽然没比过,但结果猜得到,互相拆招,但有时郭嘉可能钻了空子,贾诩败了,那不就被郭嘉给玩死了吗,人家郭嘉只为曹操着想,根本不理贾诩这个自私的人,人家要是自私,直接完胜贾诩。所以应当是郭嘉>贾诩>法正,不同意的只能说明你故意找郭嘉的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