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缺乏自信,遇到事情习惯了逃避;
在生活中太过小心翼翼是因为害怕失败,实在没有勇气在失败后再次站起来;
总是犹豫不决,害怕向前,任凭机会一次又一次从自己面前划过却无能为力。
很想做点什么,但总感觉能量不够,责怪自己顾虑太多,而总是止步不前。
最近一个粉丝跟我说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他不敢去追求。
因为他担心自己不够好,也害怕表白后会遭遇拒绝,这样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他的性格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非常害怕犯错误,做事情容易纠结。
他会在做事情前就想到不好的一面,会提前想到自己会做的多么的不好。
因此他没办法坚持做一件事,有时候甚至连开始一件事都很难。
做事情总是顾虑太多,止步不前?推荐你两个小技巧
对于他的这种状况,其实是能够被理解的。
因为人一旦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而现实却没办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容易产生挫败感。
这种挫败感,会让人产生“我不好”的体验。
这种不好的体验会一直影响着你,导致你一直担心着未来,担心自己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总是失败。
思想上的担忧没有实际行动后还是失败严重,所以人们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
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自己不跨出那一步就永远没有办法真正验证自己是否会成功,那么失败就永远不会真正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所以我们宁愿在脑海里设想各种可能,焦虑着各种不确定的事情,都不愿意跨出那一步。
在做事情前经常顾虑太多,思考自己做的不好的情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过去的失败经历导致的创伤体验。
传统教育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每次犯错大多是批评和指责。
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主观认识,容易将父母的指责内化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我可能不行”、“我必须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才行”。
每次碰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提前在心里重复一遍过去的创伤经历,认为自己不行,认为自己做不到。
第二,“预期失败结果”能带给我们确定感,从而产生
安全感。
把事情往坏处想是个很糟糕的
思维模式,但我们却从中获益了,因为:
我们从预期的失败结果中获得了确定感。
一件事的发展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成功要么就是失败。
假如我们预期事情是成功的,然而最后却是失败告终,我们会备受打击。
反过来,如果我们预期这件事是失败的,假如它真的失败了,那么我们会觉得:
“看吧,我说对了吧,我不行”。
至少可以有个自我安慰,我们之前的预测是对的,抵消一部分因为期望成功而不得的挫败感。
万一我们成功了,那么我们还会获得额外的喜悦:
“看吧,这次我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还成功了”。
我们还会觉得自己特别厉害。
思考带来的恐惧没有行动以后还是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强烈,二者取其一,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伤害较少的一方。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思考带来的恐惧让我们很难受,我们还是会深陷其中的原因。
做事情总是顾虑太多,止步不前?推荐你两个小技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因为顾虑太多而止步不前的问题呢?
第一,放弃部分安全感,也就是放弃对结果的掌控感。
“糟糕的思考”带来的伤害没有行动后还是失败带来的伤害小。
正因为我们想紧紧抓住这一部分的安全感,所以我们才不愿意面对未知,不敢把把自己放到未知当中。
尝试勇敢往前迈出一步,慢慢把自己的舒适区打开。
当你愿意接纳生活中不确定的事情,并继续前行,你就能慢慢开始做一些事情,并能从中获得正向的反馈。
做事情总是顾虑太多,止步不前?推荐你两个小技巧
第二,学会适度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过去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到的批评指责太多,所以现在的你碰到事情时更容易批评自己、否定自己,但其实你已经很棒了。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在开始的时候,给自己失败的机会。
允许自己犯错误,一个成熟的人,是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且有勇气改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