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如题所述

人类生存共同体,对于所有生存在其中的人类个体及其不断维持生存的各种生存活动与努力,始终都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不断持续、普遍、深远的产生、形成着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各种影响与作用。基于此,只能相互依存的持续生活在人类生存共同体之中的一切人类,在必须同样不断面对、应对、承受各种变动、变化不息的生存便利与艰难险阻的全部现实生活之中,基于人类共有的生存目的、生命本质、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愿、生存方式、生存利益、生存机遇、生存条件、生存基础、生存困扰、生存艰难、生存风险、生存竞争、生存认知、生存判断、生存取舍、生存成效、生存前景、生存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为一切人类同样都必须依循、尊从、顺应、适应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就会无可选择、不离不弃的只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安危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共同拥有荣则俱荣、损则俱损、兴则俱兴、毁则俱毁的同一生存命运。为此,人类生存共同体,自然就由之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成为了人类必须赖以维持生存的命运共同体,并同步的相应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拥有的一切成分、要素、结构、特征、品质、效用与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要共同面对未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第2个回答  2020-11-06

第3个回答  2019-12-23
1.国际权力观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
2.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
3.可持续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
4.全球治理观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第4个回答  2018-12-20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