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曹操《步出夏门行》

如题所述

《观沧海》是曹操借乐府诗中的旧题《步出夏门行》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二首。曹操喜欢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又能使乐府旧题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步出夏门行》本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步出夏门行》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套用了《步出夏门行》所作的一组诗。全诗或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或抒发曹操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因此《步出夏门行》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甚至“建安风骨”典型作品。《步出夏门行》虽是曹操在戎马倥偬之间写成,却立意高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序曲的《艳》中,曹操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总的来看,这组诗的基调是激昂慷慨、气势磅礴,又带有悲凉苍劲。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曹操这组诗也不例外,他的各诗题目是后人加的。《步出夏门行》组诗共分五首,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