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一文中的对比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9-10
。 一、诉说与回忆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主体部分,是以凡卡写信的内容和穿插其间的两个回忆构成,信的内容与两次回忆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1.老板与爷爷的对比。 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向爷爷诉说了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凡卡再三恳求爷爷接他回去,是因为他不但挨饿,“吃 的简直没有”,而且挨冻,“晚间睡在过道里”,还无缘无故地挨打,有一次老板用楦头打他的脑袋以致打昏。凡卡觉得 自己“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老板竟这样虐待他。 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跟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事。爷爷是老爷家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 的瘦小的65 岁的老头儿”。爷爷是凡卡唯一的亲人,尽管生活艰难,他们祖孙相依为命,爷爷是多么慈爱。 文章通过老板与爷爷的对比,突出了凡卡悲惨的遭遇,显露出资本家凶残、狰狞的面目。
2.伙计与旧识的对比。 凡卡在鞋铺常常受到老板无缘无故的毒打,有几次是因受了伙计们的捉弄。伙计们利用凡卡的年幼,打发他上酒 店去打酒,还叫他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伙计的捉弄,致使凡卡身心备受摧残。 在凡卡的信中,几次提到他在乡下时的旧相识:求管家让他擦皮鞋,求菲吉卡答应让他帮放羊,还让爷爷问候阿 辽娜,独眼的艾果尔和马车夫。他们中大多也是像凡卡一样的穷苦人,凡卡忘不了他们。 在这里,伙计与旧识的对比,并不那么直接,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伙计们的势利和冷漠。
3.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凡卡在信中还向爷爷谈到了莫斯科。“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教室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 唱诗”。凡卡还因好奇而偶尔问问店铺里的事,“伙计们不肯说”。莫斯科实在不是穷人呆的地方! 凡卡记忆中的乡村,“白房顶”,“烟里冒出来的缕缕轻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林,雪堆”,“天空撒满了快活 地眨着眼的星星,天空显得很清楚。”乡村景物是多么美啊! 这样,城市与乡村形成对比,表现出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对穷人而言却是一个“地狱”,孤寂的凡卡对自由生活 是多么向往。
二、现实与虚幻的对比。 《凡卡》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以写信前后凡卡的心理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这两部分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1.神像与楦头的对比。 在圣诞节的前夜,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去做礼拜。这是富人们的欢乐之夜,而这时的凡卡却提心吊胆 地跪在作台前,准备给爷爷写信。“他提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 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神像是用来为人祈福的,但它为什么只保佑像老板他们那样的富人,而对凡卡没有丝毫 怜悯呢?楦头是用来制鞋的,可老板却用它来砸凡卡的头,怎不让人触目惊心? 在这里,神像和楦头形成对比,突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富人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却是走投无路。
2.无望与希望的对比。 写完信,凡卡又写了一个没有地址的信封。这时,他破皮袄都顾不上披就跑到街上,把信塞进邮筒,他多么希望 爷爷早点收到信,来接他离开这个“火坑”。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梦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 显然,这是一封无法投寄的信,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然而,即使爷爷收到他的信,也无法来接他回去, 因为,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像爷爷这样孤苦伶仃的穷老头儿,不可能改变可怜的凡卡的命运。这似喜实悲的结尾, 以冷酷的无望与甜蜜的希望形成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凡卡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3.担心与满意的对比。 文章的开头,写了凡卡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理活动。他担心老板会突然出现,楦头会再一次落在自己的头上。他 “叹了口气”才开始写信。文章结尾,“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当他寄出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去、做梦„„ 文章以“担心”开头,“满意”结束,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让读者预感到,不等梦醒,更大的噩运 将会再次落在这九岁孩童的头上。命运为什么对这穷苦孩子如此不公?首尾反照,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发人深思。 契诃夫不是一个革命者,但他关心人民生活,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反映了旧社会的种种丑恶,有助于人 们了解并憎恨那个罪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