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歌是怎样理智节制情感的?

如题所述

从坚定的诗歌本体观出发 ,新月诗派提出了“ 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新月诗派认为,“ 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涡里沉浮着,旋转着,而没有一个具体的境遇以作知觉依昄的凭借,这样的诗,结果不是无病呻吟,便是言之无物了”。因此他们反对在诗歌中感情的过分泛滥,主张理性节制感情——不论是抒发个人感情的自我表现,还是对社会黑暗的直接揭露,都在应该节制之列。为实现“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他们在诗的艺术表现的理论与实践上都作了新的尝试。首先是客观化的间接的抒情方式的创造。一方面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另一方面是对个人情感的着意克制,努力在诗人自身与客观现实之间拉开距离。 这在新诗的抒情艺术上显然是一种贡献,但新月诗派对个人感情的克制却具有较复杂的意义。一方面,它对克服五四新诗感情直露、泛滥的倾向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义上说,艺术创作从放纵到控制是个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艺术日趋成熟的表现。 为贯彻“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诗派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重要尝试,是重视诗思的造化和意象的刻绘。这种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只是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他们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长期冥思苦想后 ,把一种观念、一种情绪投射到物象上才得以创造了深邃的意境或意象。这种意象的真正功用是 : 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 例如“死水”(《死水》 )、“静夜”( 《心跳》)这两个意象就是闻一多的一种全新的创造,它概括了闻一多对黑暗沉寂的旧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活跃于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艺术思索的始终。这就是闻一多"化丑为美 " "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方法对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丰富和发展。闻一多还通过炼字炼句来熔炼和演化诗的意象,其中动词用得极为精妙,鲜活 ,有些诗简直就是以动词为中心的意象群。闻一多着力于意象或意境的铸造,并采取了“收剑的表情法 ”,也就是要将浓烈的感情凝聚在具体的意象之中,收敛在严谨的形式里。如果放纵感情,好作激情宣泄 ,就很难组合或熔铸为诗的意象。 为了“ 节制情感”,新月诗派还常常借助象征手法抒发情感。他们的象征不同于象征派诗 的象征。象征派诗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结起来,造成象征意蕴的朦胧性、多义性,而新月诗人的象征则大多是在情绪与外物之间寻找对应、相近点,因而其意蕴相对显得明晰,纯粹一些。但由于客体与主体之间,外物与内情之间有象征体的缓冲,感情的强力受到一定的阻遏与制约,所以诗也就变得含蓄蕴藉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