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诗的意思是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静观:仔细观察。 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语出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秋日偶成》,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

全诗原文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白话文释义: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扩展资料

《秋日偶成》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

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

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

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

“思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结果,就可以抽象出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践乐”。按照二程的理学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们认为,天之生物有贵贱等级的区别,有大小,有长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程颢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5
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注释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说起来我要感谢台湾的罗兰女士,她的一部《罗兰小语》影响了我的大半生。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快乐的来源不是靠外来物质和虚荣,而是靠自己内在的高贵与正直;懂得了友情与事业是人生两大乐趣,要拥有这两大乐趣,一要开朗,二要勤劳;懂得了成年人慢慢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有进步生活就不会沉闷呆滞,源头活水就会涓涓而来,生活就会清新,步调自会轻盈。 想要事业成功,心灵舒展吗?那就必须学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努力的去做好每件小事情的积累中,去体会一个个小快乐,因为我们来自自然,一切都由自然支配,求生存是自然之力,求延续也是自然要我们如此,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就值得快乐与歌颂,你想要厌弃它都难。 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在这部书中接触到了道家思想。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再度翻看已经发黄的《罗兰小语》,对其中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正是由于这部好书的牵引,才使得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通读老子的《道德经》,受益颇丰,时至今日,道家思想已深入的影响着我的思想与行为,让我成为一个淡泊而快乐的人。 罗兰说:“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谓出世就是有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用这种力量来对抗私欲,不去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是种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儒道两家都讲究“祛利”与“忘私”,儒家多提供的是道德,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豁达。是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与我共存,物欲与我为“一”的大生命,从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当人们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爱万物。 我国古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满了飘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衰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挥手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些因喜爱而熟记的诗都给我一种“抬头看天外”的启示,这境界不是消极,而是超然,不是不进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设定的狭窄跑道上盲目的竞争,而是活在风清云淡的好心情中,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生命之美,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快乐呢? 有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欣赏,心情自然是平和与快乐的,看天天蓝,看水水清,看花花美,看人人俊,就连看我养的那两只大猫和它们的崽崽都会充满笑意,在我给它们抚爱的同时,它们用与我的亲密依偎,用那天真无邪的眼神,还有那呲着小白牙的喵喵叫声,让我对它们怜爱无限······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的进取才是有为,以退为进和静思内省同样重要。不容忽视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为,更不该错过的是人生旅途上“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大享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恩时,那些烦恼与失落就会渐渐远去,天地万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归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门都会笑迎死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4
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注释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说起来我要感谢台湾的罗兰女士,她的一部《罗兰小语》影响了我的大半生。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快乐的来源不是靠外来物质和虚荣,而是靠自己内在的高贵与正直;懂得了友情与事业是人生两大乐趣,要拥有这两大乐趣,一要开朗,二要勤劳;懂得了成年人慢慢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有进步生活就不会沉闷呆滞,源头活水就会涓涓而来,生活就会清新,步调自会轻盈。
想要事业成功,心灵舒展吗?那就必须学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努力的去做好每件小事情的积累中,去体会一个个小快乐,因为我们来自自然,一切都由自然支配,求生存是自然之力,求延续也是自然要我们如此,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就值得快乐与歌颂,你想要厌弃它都难。
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在这部书中接触到了道家思想。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再度翻看已经发黄的《罗兰小语》,对其中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正是由于这部好书的牵引,才使得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通读老子的《道德经》,受益颇丰,时至今日,道家思想已深入的影响着我的思想与行为,让我成为一个淡泊而快乐的人。
罗兰说:“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谓出世就是有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用这种力量来对抗私欲,不去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是种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儒道两家都讲究“祛利”与“忘私”,儒家多提供的是道德,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豁达。是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与我共存,物欲与我为“一”的大生命,从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当人们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爱万物。
我国古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满了飘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衰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挥手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些因喜爱而熟记的诗都给我一种“抬头看天外”的启示,这境界不是消极,而是超然,不是不进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设定的狭窄跑道上盲目的竞争,而是活在风清云淡的好心情中,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生命之美,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快乐呢?
有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欣赏,心情自然是平和与快乐的,看天天蓝,看水水清,看花花美,看人人俊,就连看我养的那两只大猫和它们的崽崽都会充满笑意,在我给它们抚爱的同时,它们用与我的亲密依偎,用那天真无邪的眼神,还有那呲着小白牙的喵喵叫声,让我对它们怜爱无限······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的进取才是有为,以退为进和静思内省同样重要。不容忽视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为,更不该错过的是人生旅途上“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大享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恩时,那些烦恼与失落就会渐渐远去,天地万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归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门都会笑迎死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第3个回答  2019-02-28

意思是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静观:仔细观察。 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这句诗出自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秋日偶成》,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

原文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白话文释义: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偶成》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

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

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

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待。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

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日偶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