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

请问拈连和仿词,双关和婉曲的区别,希望专业点,因为考试要用,谢谢啊!

拈连和仿词

1、拈连:甲乙两事物连说时,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上,叫拈连,也叫连物。

(1)一般说来,拈词在上下文中出现两次,它和本体之间的搭配是正常的固定的搭配,用的是词的常用义;它和拈体之间的搭配是特殊的临时的搭配,用的是临时引申出来的意思。

(2)作用:由于拈连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拈来用于乙事物,因此,它往往能使语言新颖独特,行文活泼流畅,能表达深刻的含义、丰富的感情,让人产生联想。

(3)使用拈连注意事项:本体和拈体要连说,通过拈词相联系;拈词和本体之间应该是正常的意义搭配,和拈体之间则是临时的意义搭配,并使前者成为后者的语境,给人鲜明的印象。

2、仿词:比照现成的词语,更换其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例如:自信力——他信力。

(1)一般来说,仿造新词时被比照的词语要出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仿词。有时,如果比照的是人们熟悉的词语,也可以不出现。

(2)作用:由于仿词是比照现成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新词语,因此,往往能使语言新颖活泼,幽默风趣,富有表现力,有时还能收到讽刺的效果。

(3)注意:运用仿词,要防止机械模仿,生编硬造。

(4)拈连和仿词的区别:拈连是词语的移用,只不过在连用时临时改变了它的意义;仿词是词语的仿造,不是语言中现成的词语,离开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成了生造词语,是不能存在的。

双 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子(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例子(2):

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风筝》鲁迅

(「寒威」和「冷气」指的是天气,也指保守的社会。)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曲折
  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人地不宜。(公文书里罢黜官员)
  再看两首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两首诗都是运用侧笔,设想将来重逢,回味今日的分离。仅系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景象,则自己的思念之情就不言可喻了。这种悬想示现的笔法就是隐,用曲折的修辞法,表达迫切的思念之情。
微辞
  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
  柳原笑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怡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节么? (张爱玲《倾城之恋》)
  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吞吐
  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上半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从室内的萧条,独处的无聊,到无心理锦被,慵懒妆扮梳头都只因离怀别苦。“欲说还休”则将无限的离情别恨都强自压抑下来,按下不表,这是典型的吞吐。“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既非病久,又非悲秋,那又是什么?当然是前述的“离怀别苦”。不说明是为别后的相思而红销翠减(消瘦),却拐弯抹角的说不关“病酒”、“悲秋”,正是刘勰所谓“情在辞外曰隐”的最佳写照。
含蓄
  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
  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这首《嫦娥》在千古以来咏嫦娥的作品中,堪称独占鳌头之作。一则是体贴入微,将嫦娥的寂寞凄凉充分表露无遗,一则是婉曲含蓄,蕴藉无穷,将天才的孤寂,婉约含蓄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将作者与嫦娥同具“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与冥思充分的藉诗情表现出来,更将千古以来才子佳人的心声,引发了共鸣,诚可谓“婉曲”里“含蓄”的最佳表征。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春宫曲》)
  此诗言平阳公主以妙歌曼舞得宠,其实在轻歌曼舞中,怎知帘外春寒料峭?只因为皇上恩宠体贴入微,即使春宴未寒亦恐露湿罗衾,故嘘寒问暖之余赐予锦袍。而失宠于上者,慕此殊遇,更显得落寞,秋怨愈深。整首诗在字面上只写平阳公主得宠之情况,而真正要表达的失宠的哀伤,则只字未提,却不忧而忧,不怨而怨,宛然可思。如此侧写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弦外之音,含意深曲,蕴藉有余等等。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1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2个回答  2012-01-02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