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4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根据古曲改编的,原曲是一首中国古代琵琶曲,名为《夕阳箫鼓》或《浔阳夜月》等。20世纪20年代由上海大同乐会改编,使之成为一首民乐合奏曲,享誉中外。乐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1875年前后有吴畹卿传谱,共六段加一尾声,无分段标题。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圆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体有所扩展,共十段,并依次加上小标题。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进行了改编,改编者根据对乐曲理解,加以不同的标题,十个段落分别是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洄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此时标题与原来记载流传的各段的标题不完全相同,但所概括表达的内容大致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音乐家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改编,如彭修文等。1998年在奥地利金色大厅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会中采用的是秦鹏章和罗忠容的编曲。整首作品旋律优美,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也展现了渔舟竞归等生活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24
蕴含很多人生哲理
情、景、理相互交融
第3个回答  2019-09-02
就是个字多么,还难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