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教学用书》使用的策略一引航 读懂 读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一直以来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教师认为, 教材是专家学者反复斟酌推敲而成的,是“权威",教学时只要照教材教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然而教材编写面向了一般地区,而实际课堂面对的却是千差万别的地区情况,以及认知习惯、知识基础、文化积淀、社会见闻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再加上教材因篇幅的关系,内容提纲契领,如果就一个例题讲解一个例题是难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深入的理解新知的内涵的。

   也有教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用起来不太方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很少,可操作性差,没有鼎尖教案更直接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完整具体。鼎尖教案从如何导课、问题设计、新知讲解、教师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详尽呈现。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老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的教师仅凭教学经验,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去教;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相符合。从来不看《教师教学用书》。

   显然以上三种使用《教师用书》的情况都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以及对教材理解的突破和超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的主体、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可见,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材,充分挖掘其显性和隐性资源,理清知识发展的脉络,是我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并能与课程标准达成一致呢?《教师教学用书》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由此可见,在 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用书》的作用值得重视。

一、《教师用书》引航价值作用

   打开《用书》首先看到的是教材说明,教材说明从整体把握教材入手,便于教师对整册教材有一个宏观的感知。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我们教师能总体了解这 一册书包括哪些学习内容,哪些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把本册书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整个数学的几个领域简洁归类,让我们教师了解本册书在整个小学阶段所占的比重及价值,也让我们把本册的学习内容纵向螺旋上升的结构一目了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教学目标的制定精准阐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态目标的要求,让我们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材编写的特点的叙述,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明白为什么要修订,修订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比如六下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具体修改1.改进负数的编排,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认识数系扩充的必要性。2.改进比例的编排,突出函数思想。3. 加强综合与实践的编排,培养发现、 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改进整理和复习的编排,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5.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明白了修订的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时的安排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必要依据,根据《用书》的课时安排,我们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从而合理安排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二丶把教材读"懂"的作用

   教材由于篇幅的关系,常以文字、图片的形式提纲挈领地呈现,因此,研究教材时就要将“薄"的教材读"厚”,由"薄"到“厚"这是一个人从知识的静态走向教育的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要把教材读懂,我常仔细阅读《用书》的编写意图、教学建议。现以"认识比"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

[解读教材时的思考]比是什么?为何通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引出比?为什么教材编写了两个例题?如何让学生体会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关于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认识到什么程度?

    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阅读《教师用书》深入思考,终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了起来。

[分析]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材选择用"国旗长和宽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入,就是让学生初步体会比表示的是一种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比表示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教材进而通过“长是宽的二分之三,宽是长的二分之三"这两句话告诉学生两个数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还可以说成是……以此引出这种关系也就是相除的关系。

   那么为何编写两个例题?看了编写意图才明白,教材这样设计尊重了比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比的概念是由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产生的,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后来推广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因此教学时要体现比的发展,由同类量的比到不同类量的比。

   如何让学生体会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既然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处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比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通过研读《教师用书》,我发现应该让学生体会:分数可以表示相除的关系,比也可以;都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分数是强调结果,而比表示更为灵活可以用几比几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比值表示,相比分数更直观、更简洁、更方便观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把教材读懂在于把内容读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知道文字、图片等表示的具体含义,还要了解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思想、方法背景知识以及知识发展的脉络、教材编写的意图。如上例,除了要了解例题讲了什么,还需要去深究比是什么?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教材编写两个例题的用意,每个例题承载的教学任务,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一弄明白才可以说把教材读懂了。把这个因果弄清了,对比的认识也就更深入了。可见《用书》中编排的意图值的我们去揣摩、分析。

三、把教材读"活"的作用

   教材面向的是大多数地区和学生,因此,《用书》指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当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当地资源,恰如其分的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加强学生的感悟。这一说法恰恰给我们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教学时我们不可照本宣科,需要灵活地根据各个知识点的实际作调整。好比我们在田字格里写字,不出格的情况下可写出多种字体,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用书》不做成教学设计的用意也在于此,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千人一面,教师会丧失自我,迷失方向,失去创新力,成为教学设计的傀儡,这样的教学索然无味。鉴于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师用书》的引航价值,引领我们把教材读懂、读活。

                          向阳小学    朱玉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