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意思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这句话出自于《大学》。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1
此话出自于《大学》,原句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然,你将此提问,归纳于宗教类。则儒家的定、静、安这三个阶段与佛家提倡的是有区别,如果从佛家角度来讲的话它就是用一个“定”字概括。它是属于佛教里的禅宗。而从儒家的角度而言,则朱子认为,此定、静、安本身就是境界,要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知道“止”,“知止”而后才能虑。近代的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就曾提出,“知止而乐”,而非“知足而乐”。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19
这段话其实阐释的是一种因果关系的人生哲理,大概意思是说人如果能够摒弃杂念,安安静静静下心来思考,就会觉得自已心情非平静详和,然后就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而心灵的智慧之门一旦被打开,就一定能领悟出很多道理,从而大彻大悟,收益匪浅。
第3个回答  2017-06-21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子有一段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

那么:
知止,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
第4个回答  2012-02-01
是训练心的修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