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羽、刘邦有关的唐诗(绝句或律诗)5首

和项羽、刘邦有关的唐诗(绝句或律诗),或关于鸿门宴的唐诗均可。
老师要求至少五首……谢谢各位!
一定要有出处,及作者姓名、年代
最好有鉴赏

  1说刘邦项羽的
  唐朝 章碣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赏析: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2说项羽应该过乌江的
  唐朝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3、还是说项羽应该过乌江的

  宋朝 《夏日绝句》或《乌江》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4、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篇
  唐朝 李贺《公莫舞歌》
  方华古石楚排九椒,刺豹淋血盛银昙。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争。
  横箱粗娜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箭拦前起。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硒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殡创肠臣不论!
  赏析:
  借旧题,创新意,把歌颂项伯的旧题材,改写成赞美刘
  邦的新内容。过去的“鸿门宴”的故事,多把刘邦的生还归美于项羽的宽仁慈悲、磊落大度,不愿暗算对方。
  李贺翻了这个案,在这首诗中,明显袒护刘邦,谴责项羽。这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上不蹈袭前人而能别出心裁,另辟畦径的具体表现。

  5还是写鸿门宴的,歌颂项羽
  唐 王毂 《鸿门宴》
  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
  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4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公莫舞歌 李贺
方华古石楚排九椒,刺豹淋血盛银昙。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争。
横箱粗娜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箭拦前起。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硒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殡创肠臣不论!

鸿门宴 王毂
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
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
第2个回答  2007-10-04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3个回答  2007-10-04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算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