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不要太多,除夕的也行。

新昌的春节习俗
一是送灶接灶。腊月二十三送灶司菩萨上天,供品主要是用糯米做的麻滋、粽子等。用意是希望灶司菩萨“好言好语传上天,恶言恶语放一边”,也就是希望灶司菩萨向玉皇大帝多说人间的好话而少说或不说人间的坏话。到了除夕夜又接灶司菩萨下凡。这估计我们新昌各地也是差不多的。  
二是“掸尘”,即打扫卫生。这从现在文明县城创建的角度说,也是一个好习惯。一般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就利用整块的或分散的时间先后开始打扫卫生和清洗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
三是捣麻滋、裹粽子。裹粽子的时间一般都在过年前几天或十来天进行的,因为天冷,裹成的粽子不易变坏;而捣麻滋则肯定是在吃分岁饭的时候。记忆中,捣麻滋、裹粽子带来的年味也是很浓的。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小将、大市聚和沙溪等地的麻滋跟澄潭、镜岭等地所称的麻滋有本质上的区别。小将、大市聚和沙溪等地的麻滋是用糯米做的,而且是在石臼上捣的;而澄潭、镜岭等地则称粳米做的年糕为麻滋,其中原因尚待探讨。
四是吃“分岁饭”,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年夜饭吧。现在有不少家庭都选择去各大酒店吃“年夜饭”,那时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再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酒店。因此,“分岁饭”是家家户户自己进行的,当然,不少人家也邀请村中的亲友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前来一同吃“分岁饭”,以表示感谢一年来对自己家的关心和帮助。
五是除夕夜给孩子们“分岁”。现在,过年时给孩子们“压岁钱”,而在我的记忆里则叫“分岁钱”,新昌的地方话就叫“分岁钞票”。当然,那时,大家的生活都穷,再说子女多,所谓的“分岁钱”无非也是几毛钱,最多不超过几元钱。而孩子们则非常高兴,因为这个钱,属孩子们自己的,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比如买点学习用品、买点好吃的、好玩的等等。但也有例外,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实在紧张,过了年后,家长们不得已又会将分给孩子们的“分岁钱”要了回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探讨:那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分岁钱”?有的地方又叫“压岁钱”呢?这里面可能就蕴含着一种人生的大学问。对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分岁钱”是盼望孩子们快快长大,长大了家里可以多一个帮手,多一个劳力;“压岁钱”也许就希望孩子们慢慢长,时间慢慢过,毕竟人的一生就那么回事。因此,我就常与人开玩笑,穷人家叫“分岁钱”,富人家叫“压岁钱”,现在大家的生活普遍都好了,因此,也普遍叫“压岁钱”了。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一下:就是除夕夜要“守岁”。这个晚上,大家都睡得很迟,道理也是清楚的,就是不让这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我们的昏睡中白白的流过。东片一些农村,“守岁”时,火塘里还要烧大柴株,昼夜不息,其中的含意,有的说是生活“红红火火”的意思,有的说寓意着来年能养猪致富,因为“株”跟“猪”谐音,再说,当时一家一户一年到头养一口猪,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当然,到底那种意思正确,就按照大家自己的意愿去想了。
正月初一晚上则要早些睡。表面上是因为除夕夜睡得迟,需要补充睡眠,实质上可能还有热闹了一天一夜,也该让大自然的万物安静一下的意思吧。现在,我们不管是除夕还是初一,大家都无节支的放鞭炮,可能就有点不合情理,不光严重影响大家的休息,也对整个环境带来破坏,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是否对此也需要规范一下?
六是祭祖和拜各等菩萨。我的老家过去的习俗是,除夕夜这一晚,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和天地菩萨外,还要拜猪栏、牛栏、羊栏、鸡栏等各类土地菩萨,其道理也很好理解,就是企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七是我不知道新昌其他地方有没有这个习俗,那就是除夕夜睡前要在床前放置各种各样的鞋。道理或许就是希望自己的家人丁兴旺。
八是除夕夜要清账。对于这一点来说,负债的穷人就只好躲债,故又叫“年关”。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债主打着灯笼向负债人讨债,时辰已到了初一的清晨,负债人说,已经不是除夕了,你也不该再讨了,那知债主反驳道:你看到没有,我还是打着灯笼呢?哪里是初一呀?
九是正月初一一大早喝“米海茶”。这显然也是我们新昌过年的习俗。所谓“米海”,大家可能也知道的,它加工起来也挺麻烦的,一般的加工方式是:先将糯米蒸成糯米饭,然后晒干,再在石臼中捣成米扁,再晒,然后使用时再放在锅里炒胖就成了“米海”。如果家里没有主妇的,也有用爆米机爆出的“米胖”代替。“米海茶”就是用“米海”加开水,再加糖泡出来的茶。寓意也很好理解,就是希望来年的生活一年甜到头吧。当然,过了初一,家里如来了客人,首先也对客人敬“米海茶”,那也是待客的上等礼仪。对吃这个“米海茶”,我则是有一种情感的依恋的,因此,即使在城里生活的今天,正月初一早晨,我仍要叫我爱人泡给全家人吃的。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正月初一到三,一般来说,是不走亲戚的,至少正月初一这一天是绝对不走亲戚的,道理也很简单,一年忙到头,总该让自己和别人安安心心憩一会吧。
十是穿新衣。正月初一穿新衣,那是多少孩子们的企盼,当然,穿上新衣的有,可那时生活穷,又有多少孩子能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穿上新衣呢。因此,如果这一天大家能穿得干净整洁一点的,心情也是很爽的。
十一是看过年大戏。这也是一年到头,不管大人小孩最为盼望的时刻。因为那时,农村的文娱活动相当枯燥,一年到头除了难得看一两场电影外,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文娱活动,当然还有广播可听,那时,广播里经常会播放些戏曲节目,广大群众是很受欢迎的,记忆中,特别是除夕夜这一晚上,边吃除夜饭边听广播的感觉很好。正月初一至初三这三天,广播节目几乎都是文艺节目,而且还延长播出时间。但听广播是单家独户进行,没有男女老少在一起看戏那种氛围来得有劲。因此,凡是哪一个村子要邀请附近的农村戏班子来演戏,在演出前几天,大家就呼亲唤友前来看戏,而到了真正演出时,因当时没有幻灯,无法向观众提供唱词,台下的观众几乎是看不懂戏的内容的,但大家仍然感到十分快乐。我自己也有这种体会,那种快乐,和现在去像样的影剧院看戏看电影或参加什么文体活动,简直是两个概念。所以,至今对那种看戏的感觉还十分怀念。
当然,过年的习俗还有许多,比如贴春联,但在我的记忆中,因当时农村里有文化,会写春联的人也不多,所以,贴春联也不是很普遍。到了后来,大家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了,春联也在商店里有现成可买了,贴春联的人家才多了起来。再后来,银行、邮政等部门为了自身宣传的需要,将印刷成的春联免费赠送给大家,然而,这时大家的房子却装修得考究了,春联也没有地方可贴了。也可谓“有牙没豆儿,有豆没牙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22
除夕夜的由来 除夕之夜的来历 什么是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