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

要求 (1)包括中国古代十五位名人。
(2)其中有五个本纪、五个世家、五个列传。
(3)内容包括:生活朝代、与他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小故事和对中国发展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1、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宣帝,汉朝第十位皇帝

载入史籍:《史记·宣帝本纪》

生平事迹:

原名刘病已,生于前91年,史皇孙刘进的儿子。襁褓中的刘询曾因巫蛊之祸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反对专任儒术。

刘询于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史称“宣帝中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2、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高后,太后

载入史籍:《史记·吕太后本纪》

生平事迹: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战,项羽大败汉军,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为楚军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方被放回归汉。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残害刘邦宠幸的妃子。前188年,刘盈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封诸吕(兄弟、侄儿)为王,布置党羽,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

掌权八年后,前180年,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陈平、周勃、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

3、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留侯世家》

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使刘邦得以脱身。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封留侯。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迹:

周勃出身贫苦,青年时期以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威武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5、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

身份:秦朝大将

载入史籍:《史记·蒙恬列传》

生平事迹: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蒙恬自幼从军打仗,后来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

始皇兼并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还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中途驾崩,李斯、赵高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趁机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赐死,蒙恬被迫吞药自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5
1、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宣帝,汉朝第十位皇帝

载入史籍:《史记·宣帝本纪》

生平事迹:

原名刘病已,生于前91年,史皇孙刘进的儿子。襁褓中的刘询曾因巫蛊之祸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0
1.刘邦(高祖本纪) 2.韩信(淮阴侯列传) 3.樊哙(樊郦滕灌列传) 4.张良 5.萧何(萧相国世家) 6.项羽(项羽本纪) 7.曹参 8.项庄 9.钟离昧 10.范增 11.龙且 12.彭越 13.英布(黥布列传) 14.臧荼 15.吕后

自己参考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ml.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1-20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第4个回答  2012-01-19
李世民,他是贞观盛世的开创者在他领导的大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negative让魏征当众批评他的过错尔后发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感叹,他曾教育子孙们坐皇帝不能太荒淫无度也要考虑老百姓过的好不好最后发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叹,他十六岁随军南征北战打败各方格局势力为大唐开创做了巨大的贡献.................................想你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古文观止》他说明了中国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