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伟人的事迹作文400字?

如题所述

钟南山,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病人诊听的仁爱长者,当致命的疫病袭来时,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当有关部门宣布“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钟院士站出来说:疫情是得到有效遏制而不是控制,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传播途径搞不清楚,疫情怎么能得到有效控制呢?现在病情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而当民众谈“非”色变时,钟南山又一直呼吁大家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从2002年底开始,钟南山这个名字就与非典型肺炎联系在一起,他曾经抢救病人,开会研究病情……一连38小时没合过眼!作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参与会诊了第一批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将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命名为非典型肺炎,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他主持起草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并提倡国内国际协作,共同攻克SARS难关。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从接触第一例非典病例开始,67岁的钟南山就以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战士形象出现在民众和媒体面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翻开书本,看看那些名人事迹,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从他们的事迹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在所有的名人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和牛顿。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十分清贫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四岁起,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开始学习钢琴,十三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而后,贝多芬又面临着耳聋的威胁。可以想象得出,一个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他将如何去创作,如何去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几乎全是在耳聋期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命运却不肯放过贝多芬,当他的创作激情达到高潮时,病魔在一点点的向他发出进攻,使他的身体逐渐恶化,直至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辉永远流传下来。如今,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几乎不存在痛苦,但是,我们却缺少了那种坚强、刻苦的精神。贝多芬的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意外可能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们能否坚强地去面对呢?所以,我要学习贝多芬坚强、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
第2个回答  2021-05-08
贝多芬和牛顿,牛顿呢?
第3个回答  2020-10-18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