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写的哪首诗表达了家乡的春光,故园的山水,多么让人思念啊?

20分钟内告诉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⑹。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曾漫游蜀中。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王福时官雍州司功参军,因受连累,贬谪边地。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的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新唐书·文艺传》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洪迈指出他们“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容斋四笔》卷五)他们的诗也未尽脱六朝藻绘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显示着唐代诗风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他们对五言律诗格律的建设和七言歌行的提高,也有很大的贡献。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价是恰当而公允的。四杰之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有《王子安集》二十卷。清人蒋清翊有注本。

【注释】

⑴少府:县令的副长官。之任,赴任。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⑵城阙,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阙。辅三秦,以三秦为辅,言在三秦的中枢。今陕西一带,古为秦国。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为三秦。

⑶风烟,指自然景色。五津,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

⑷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⑸海内二句: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此化用其意。比邻,犹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⑹无为二句:劝杜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无为,不用的意思。无,通毋。歧路,岔路,指分手之处。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Tang) Wang Bo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I feel on parting sad at heart:

Our home-towns are so far apart.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s near to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Tr. Xu Yuanzhong

Seeing Magistrate Du Off to His Post in Sichuan

Wang Bo

In the capital city bound by the Three Qin,

Gazing toward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ve Fords,

We who have served at posts so far from home

Must now bid each other farewell.

Close friends remain close friends wherever they roam;

Even at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xt door.

Before this crossroad let’s not act as little children,

Drenching our handkerchiefs with tears.

Tr. Zhang Tingchen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任朝散郎时写的。有一次他去送一个姓杜的朋友到蜀地去做官,他的朋友对长安有些留恋难舍,王勃就写了这首诗来送他,诗写得很好,以至这位姓杜的朋友都被人忘记了,这首诗却依然被人们传诵。

诗的第一句写长安的形势,也是送别的地点。唐代的京城长安,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是当时人文荟萃之地,更何况那里还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就更加让人留恋。现在,诗人与他的好朋友就要从这里离别了,这一对好朋友边行边回望长安,那真是城垣高耸,宫殿嵯峨;他们环顾城郊,更有三秦之地环护四周,形势是那么险要,真不愧为是一座历史名城。“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第二句写要去的地方—蜀州。杜少府就要离开长安,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到遥远的蜀地去了。而蜀地究竟在那里呢?“风烟望五津”,—他们翘首远望,那一片风烟迷蒙的地方,就是杜少府要去的所在了。

两句诗,写他们时而回望长安,时而翘首蜀地,只通过两地形势景物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态。没有离别的字眼,而离别之情毕现,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诗人的直接议论。在古代,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往往就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更何况杜少府要去的是远在西南的蜀地!杜少府心情沉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怎样安慰自己的朋友呢?诗人写来很有层次。

第三、四句写眼前之情,是说在京、之蜀,离别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为之任蜀地就满怀愁绪。你离开长安到蜀地去,是为了做官而奔走;而我在长安,不也是为了仕宦才离开家乡?所以尽管我们所在的地点不同,但毕竟“同是宦游人”啊!既然我与你、在长安与去蜀川,离别的感情都一样,那就不要因为这次远行而哀愁了。“与君”、“同是”两句,写得有己有彼,恳挚、亲切,如从肺腑中流出,十分感人。

朋友的心意,杜少府是会很受感动的。但他也许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话虽如此,然而这毕竟是远去天涯、举目无亲呀!诗的五、六两句就是针对这种心理说的,是设想分别后的情景,从正面说应当抱怎样的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除此以外,这两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诗显然是从曹诗化来的。这样就更加丰富了诗的含意: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真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面面俱到。

诗的最后两句又回到眼前,是承五、六两句来的,是从反面说不应当如何。这次赴蜀,虽然与朋友分别了,但朋友的友情长在,会伴随他跋山涉水到达任所,会伴随他经冬历春度过宦海生涯的。因此,在分别的时候,自然就不应当像少男少女那样,以泪水告别了。结句总括全篇,放达中见深情。

梁代的江淹在叙述了各种离别情状之后,曾经满有把握地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别赋》)把“怨”当作离别的必然现象。这首诗却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的感情写得豪放昂扬。字里行间,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宽阔襟怀、远大抱负,又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慰勉,情深意挚,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用这样的诗行来激励启程远行的友人,怎么不使他感到友谊的温暖、友谊的力量呢?怎么会不使他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慨然踏上征途、奔赴远方呢?

这首诗先用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要去的地方,然后集中笔墨写磊落豪放的别情。而写别情又是两句一转,先写眼前别绪,再写转思别后之情,最后以送别不必伤别作结,层层相生,结构严整。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挚的情谊、旷达的襟怀,历来为人传诵。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现在再讲一首五言律诗,一则因为它也是初唐名作,二则借此补充讲一点五言律诗
的艺术技巧。
作者王勃,字子安,是文中子王通的孙子,东皋子王绩的侄孙。他从小就能作诗赋,
应进士举及第,还不到二十岁。但他恃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旅居剑南(四川),
多年没有事做。好不容易补上了虢州参军,不久,又因事罢官。连累到他父亲福畴,也
降官去做交阯县令。他到交阯去省亲,在渡海时溺水而死,只有二十八岁。他的诗文集
原有三十卷,大约作品不少,但现在只存诗八十余首。被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滕王
阁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这首诗的题目,在有些选本中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就更明白了。有一位
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县县尉,作者就写此诗送行。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
称为“令”,县令以下有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
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来往,或者在公文上,常用“明府”为县令的尊称或代用
词,县丞则称为“赞府”,县尉则称为“少府”。这些名词,在唐诗题目中经常见到。
现在诗题称“杜少府”,可知他是去就任县尉。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改郡为州,故王勃改称蜀州。
但当时成都地区已改名为益州,不称蜀州。故王勃虽然改郡字为州字,仍是用的古地名。
向来注家均引《旧唐书·地理志》所载“蜀州”作注。这个蜀州是武后垂拱二年(公元
六八六年)从益州分出四县设置的,其时王勃已死,他不可能知道有这个蜀州。
此诗第一联是点明题目。上句“城阙辅三秦”是说蜀州是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每
一个城市都对三秦有辅佐之功。下句的“五津”是蜀州的代用词。“风烟”即风景。此
句说自己遥望蜀州风景。上句是对杜少府说的:你并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去作官,而
是到一个对京都有重要贡献的地方去作官。下句是从送行者的立场说:你走了,我只能
遥望那边的风景。
送人远行,就要作诗,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风俗。一部《全唐诗》,送行赠别的诗
占了很大的百分比。这类诗的作法,多数是用第一联两句来点题,照顾到主客双方。例
如崔曙《送薛据之宋州》诗云:“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第一句说自己,因为无
人介绍,至今失业。第二句说薛据:你是有道之士,可也得乘舟东去谋食。郎士元《送
孙侍郎往容府宣慰》诗第一联云:“春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上楚天。”也是第一句
说自己:在春原上独立遥望你去的湘水流域。第二句恭维孙侍郎此行是像鹰隼那样高飞
上楚天。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诗起二句云:“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用“离
人”、“游客”,点明题目中“送”字。用“丹水”、“锦城”,点明“蜀”字。王勃
此诗,也用同样方法,但他组织得更均衡。上句表达了杜少府、蜀州和长安的关系,下
句表达了作者、送行者与蜀州的关系。
“城阙辅三秦”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讲法。多数人以为“城阙”指京都长安。如果
依句子结构讲,这一句就应当讲作“长安辅助三秦”。但是,从事理上想一想,这样讲
是讲不通的。北京与郊县的关系,总是郊县辅助北京,不能说是北京辅助郊县。于是一
般人都讲作“长安以三秦为辅”,使这个“辅”字成为被动词。即使说这样讲对了,这
句诗和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有人觉得“城阙”应当是指蜀州的。可是,一看到“阙”字,就想到宫阙,蜀
州既非京都,怎么会有“城阙”呢?于是吴昌祺说:“蜀称城阙,以昭烈也。”他是从
历史上去求解释。巴蜀是刘备建国之地,成都是蜀都,所以也可以用“城阙”。
按“城阙”二字,早已见于《诗经》。“佻兮达兮,在城阙兮”,这是《郑风·子
衿》的诗句。孔颖达注解说:“谓城上别有高阙,非宫阙也。”他早已怕读者误解为京
城的宫阙,所以说得很明白,城阙是有高楼的城墙。只要是州郡大城市,城头上都有高
楼,都可以称城阙。王勃和孔颖达同时。他当然把“城阙”作一般性的名词用,并不特
指京都。再看唐人诗中用“城阙”的,固然有指长安的,也有不指长安的。李颀《望秦
川》诗云:“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这“城阙”是多数。韩愈《题楚庄王庙》诗
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韦应物《澧上寄幼遐》诗云:“寂寞到城
阙,惆怅返柴荆。”这几个“城阙”,显然不是指长安。
巴蜀为富饶之地,自从开通了秦、蜀之间的栈道,秦中人民的生活资料,一向靠巴
蜀支援。从汉武帝以来,论秦、蜀经济关系的文献,都是这样说的。与王勃同时的陈子
昂也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
可以兼济中国。”(《谏讨生羌书》)后来杜甫也说:“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
以供王命也。”(《论巴蜀安危表》)由此可见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第一句就赞扬蜀
中城市是三秦的支援者,这也是代表了一般的观点。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注唐诗,坚持
“城阙”是指长安,于是把这句诗讲得很不合理。我感到不能不在这里详细辩论一番。
“风烟望五津”句历来注释都以为“五津”是说蜀州地势险恶,“风烟”是形容远
望不清。唐汝询释云:“蜀州虽有五津之险,而实为三秦之辅,故我望彼之风烟,而知
今之离别,仍为宦游,非暌离也。”他这样讲法,可知他对于“风烟”一句,实在没有
明确理解,以致下文愈讲愈错。
我说“风烟”即“风景”,这也是新近才恍然大悟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篇《感旧
赋》,是怀念洛阳而作。有二句云:“地不改其城阙,时无异其风烟。”此处也是以
“城阙”对“风烟”,意思就是城阙依然,风景无异。王勃此诗,完全用太宗的对法,
可知这个“风烟”应解作“风景”。唐人常常为平仄关系,改变词汇。“景”字仄声,
“烟”字平声,在需要用平声的时候,“风景”不妨改为“风烟”。李白《春夜宴桃李
园序》有句云:“大块假我以文章,阳春召我以烟景。”这个“烟景”,也就是“风景”。
现在,我们接下去讲第二联。作者说:我和你今天在这里离别,同样是游宦人的情
意。离开家乡,到远地去求学,称为“游士”,或“游学”。去做官,称为“游宦”,
也称“宦游”。强调游,就用“宦游”;强调宦,就用“游宦”。
第三联大意是: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
这是对杜少府的安慰,同时也有点赞扬。对杜少府来说,你远去蜀中,不要感到寂寞,
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对自己来说,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
纵然现在远去蜀中,也好像仍在长安时时见面一样。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
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
不同。后来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
来用。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
第四联是紧跟第三联而写的。既然“天涯若比邻”,那么,现在在岔路口分别,大
家就不必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诗歌的创作方法,往往用形象性的具体语词来代替抽
象概念。人哭了就要用手帕(巾)拭眼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
眼叫做“代词”或“代语”。运用代语对寻找韵脚有很大的方便。
这首诗和王绩的《野望》虽然都是五言律诗,但句法的艺术结构却完全不同。(一)
《野望》的第一联是散联,不是对联。《杜少府》的第一联是很工致的对联。这里,我
们首先见到律诗的两种句式,即第一联可以是对句,也可以是不对句。(二)《野望》
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同一类型的对句。“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
“皆”对“惟”,四声、词性都是对稳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现一个完整
的概念。这种对句,每一联上、下两句的思想内容是各自独立,没有联系的。如果看一
看《杜少府》的第二、三联,可以发现,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与君离别意”,不
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必须读了“同是宦游人”才获得一个概念。因此,从语法的角度
讲,《野望》的第二、三联是四句,《杜少府》的第二、三联只有二句。这里,我们看
到了律诗的两种对句法。《野望》式的对句,称为“正对”。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
里定下的名词。他举出四种对法,正对是最常用最低级的对法。《杜少府》的对法,宋
朝人称为“流水对”,又称“十字格”。因为从字面结构看,它们是一式二句;但从表
现的思想内容看,只是不可分开的一个十字句。就像流水一般,剪不断。这种对句,艺
术性就较高。
王勃这首诗,两联都用流水对,使读者不觉得它们是对句,只觉得像散文一样流利
地抒写赠别的友谊,因而成为千秋名句。
一九七八年一月七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9
1.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宋之文《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7.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8.刘皂《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第2个回答  2007-09-29
《羁春》
——唐·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04
《羁春》
——唐·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第4个回答  2007-10-1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