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名中的字源于何时何事

看史记可知至少在汉武帝时期人名中还没取字的习惯,但看三国演义可知彼时人名取字已成风,那么人名取字在何时因为何事会突然短短的三百年间成为风气,估计和国家的某项政令有关,要不然不会这么突然,有高手能提供资料吗。
再缩小一下范围,刚才我查了下东汉初期主要人物如姚期、马武,其已有字,说明这个习惯还是始于西汉的后一百年间,这是更突然了,绝对国家的政令有,但不知是那个皇帝颁布的那条政令,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号是号,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还有张飞,字翼德,这“翼”就有飞之意。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 “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3
应该更早吧,屈平字原、孟轲字子舆、颜回字子渊……这些可都是先秦人物

另一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王莽乱汉之时,下达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政令。其中就包括:单字名贵、双字名贱,单名则取双字表字。这个规矩不知是根据什么立下的,更夸张的是,新朝灭亡以后,多数政策都被废止,但这些礼仪方面的讲究却大部分得到了保留。所以东汉时极少见到双字名,而且稍微有些身份的人都会有表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9
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而《礼记·檀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所以说中国古代人名中的字最早应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追问

刚才查了下,司马迁 孔子 还确实有字,但这时期的字并不普及,还能举出更多的汉武帝时期及以前的例子吗,好像不多,那么是什么时候普及的呢

追答

普及是在东汉末年,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孙权字仲谋,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益德,赵云字子龙,等等,那个时期的人几乎都有字,而且就是给人叫的,不喊字直接喊大名那就等于骂他。

第3个回答  2012-01-09
礼记上就有记载,人要有名和字。
如屈原:芈姓 熊氏 姓屈 名平 字原
芈姓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远古同姓不婚,指的是“芈姓”,即同部族,现代认为这类姓源自于母系社会
熊氏: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后人以熊为氏,即芈姓熊氏
鬻熊的后代有叫熊伯庸的,是楚三王之一熊渠的长子,其后代姓屈,即屈原的先人
第4个回答  2012-01-09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筓”礼时取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像诸葛亮中的“亮”和孔明中的“明'.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广平曰原”。又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但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出字和名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构成男子的全称。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表示性别,构成女子的全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