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柳州山歌自我介绍歌词

如题所述

  柳州山歌有独唱、联唱、对唱等形式,其中对唱是柳州传统山歌中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对唱俗称对歌,是歌手或歌队互相比试歌才的竞赛形式,因此又称为赛歌、打擂台,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赛性。每逢歌圩,对歌双方你唱我和,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出口成歌。用词诙谐生动,出歌迅速犀利,常常让听者为之捧腹。 
  柳州山歌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古今历史、人情风俗无所不容,几乎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分为历史歌、情歌、谜子歌、风俗礼仪歌、时政歌等等。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柳州山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格律严谨、平仄规范,生动准确的赋、比、兴是柳州山歌最具魅力的艺术手段。柳州山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是人们交友择偶、传承历史、传授知识、风俗礼仪、宣传时政、自娱自乐的传统手段。 
  柳州山歌是一种依靠民间歌手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艺术,自我保护的能力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诸多客观因素的出现,柳州山歌面临着歌手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目前,柳州市已作出保护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仙刘三姐与柳州
  文史资料记载,有关刘三姐的传说从唐朝开始在广西流传了。根据民俗学家研究的结果, “刘三姐”现象起源于广西特有的“歌圩”文化。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流传最广,可信度高,学术界也基本认可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都认为刘三姐出生在宜州,出名在柳州。
  深究起来,这还是有一定历史事实根据的, “刘三姐”传说故事中的宜州个地方都属于柳江流域,而且宜州处在柳州的上游,刘三姐是完全有可能从宜柳州的。今天的柳州,不仅留下许多诸如鱼峰山、小龙潭等和刘三姐传说有关而且处处都有唱山歌的“三姐遗风”,这更能说明刘三姐和柳州之间更有缘分。 “刘三姐”的柳州价值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的创作人员在邓昌伶同名剧本的基础上,融入了广西人喜闻乐见的彩调剧手法,创作了彩调剧《刘三姐》。该剧在广西演出后,立刻引起了轰动。随后,彩周剧《刘三姐》在全国各地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1 961年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主演刘三姐的何佩云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最高规格的接见。同年,由著名词作家乔羽改编自柳州彩调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桂林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在全国掀起了《刘三姐》的热朝,甚至风靡东南亚。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电影《刘三姐》里那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在剧中扮演“刘三姐”的演员黄婉秋的原声,而柳州妹傅锦华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文旅游的兴起,文化资源成为旅游借力的第一力量。 “刘三姐”成了广西各地“争抢的对象”。柳州将“刘三姐”和山歌文化结合起来,营造《刘三姐故乡的歌》等文化品牌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刘三姐对柳州文化的影响
  在柳州的文化中,刘三姐代表着柳州的本土文化,代表着平民意识。在柳州讲刘三姐的孜事、唱刘三姐的山歌是人人都乐于参与的事情。所以,刘三姐让人觉得亲切,随和,好相处。所以柳州人喜欢唱山歌,而且还有瘾,在乡下唱,进城了还唱。白天唱,晚上也唱。在柳…市区的鱼峰山公园、在江滨公园,每当夜幕降临,热气消退之后,便会飘起刘三姐曾经唱过的山歌,仿佛传说中的歌仙又一次降临龙城。此外,柳州还经常有歌王大赛,赶歌圩等活动。生现代都市里自发的唱山歌,而且参与规模如此之巨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久,有柳州这座城市才能做到了。山歌文化成了柳州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柳州女人的性格,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刘三姐的影响。柳州女人像刘三姐一样,活泼、开放、执拗。柳州女子不仅长相姣好,而且多才多艺,温柔起来也别有一番女人味。以致于有人感慨,娶一个柳州女人,无异于娶回一个刘三姐。
  刘三姐是一个优秀的柳州本土文化遗传基因,她深深地溶入了柳州文化的血脉里,一代一代的在柳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着。一旦走近柳州的文化,处处都能寻觅到刘三姐的芳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