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英雄儿女的事迹

快!!有五分给你!十分钟内啊!!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1952年7月2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0月14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
永恒

献给黄继光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得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你响亮的名字永远不会磨灭,

和平塔将刻下你不朽的功勋。

你生命的火花,

在人类的历史上,

也同那些辉煌的名字一起

放射光芒!

——严辰

电影《上甘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上甘岭精神曾感染和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众多的英雄,黄继光又是两名特级英雄中的一位。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扑向敌人地堡,用血肉之躯堵住机枪射孔,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生平

■志愿军在中江县征集新兵,黄继光 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因身材较矮 开始未被选中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 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主动请战。

■弹药用光了,他毅然用胸膛堵住敌 人枪眼。其壮举赢得抗美援朝最高 荣誉——特级英雄

黄继光,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背景

■上甘岭战役的火力密度在战争史 上是空前的;志愿军获“朝鲜英雄” 称号的12人中,上甘岭占4人—— 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

■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 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 了解中国军队

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在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无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4人,他们是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孙占元;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功臣和英雄集体。在这种氛围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刻激励和感染着参战的同志们,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黄继光虽然入伍仅一年多,但在党组织的教育以及老战士们的言传身教下,很快学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关键时刻他能舍身堵枪眼,正是人民军队培养和党教育的结果。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突不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五十多年来,“上甘岭”一词已成为我军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故事

■由于黄继光工作出色,人又机灵, 营长点名调他到营部当通讯员

■黄继光扑向敌地堡前,腿已被打 断,身上有七处重伤,身后有一道 十多米长的血印,其惊人的毅力 令人赞叹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在1952年10月19日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黄继光跟随营参谋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参谋长和连长、指导员焦急万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紧要关头,黄继光挺身而出,与连里两名通讯员一起请战。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黄继光也负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只炸塌了半个地堡,敌人的机枪仍在喷出火舌。黄继光此刻身上已没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气壮山河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向敌机枪射孔扑去……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 家境贫寒无钱照相,他没有留下 一张照片,牺牲后拍下的照片又 极其惨烈,且面部形象难辨

■如今上甘岭战役留下唯一的有形 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纪念碑, 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后来,杭州美院的老师们根据黄继光的连长万福来的回忆,经反复琢磨画出了黄继光的正面标准像。上甘岭战役胜利10周年时,雕塑专家根据这张画像铸造了三尊铜像,分别珍藏在部队和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以及他生前所在连俱乐部。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还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对英雄的敬意。

战役结束后,中朝两国战士在五圣山主峰背后一块高大的石壁上,刻下了黄继光的名字。如今,上甘岭战役留在阵地上唯一的有形纪念物就是黄继光烈士纪念碑,这是根据金日成的指示建造的。这块大理石纪念碑的旁边,保留着烈士用胸膛堵过的地堡枪眼,周围盛开着美丽的金达莱。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252/5253/20010614/48884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8
古代和现代的都有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他们还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使杨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风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对于一个家族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人们传诵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崇敬他们,以各种形式,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追到现在的鹿蹄涧村,梅花鹿突然钻入地下。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来,为缅怀先祖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怀,鹿蹄涧村年年都举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戏。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据说,有一年的春天,村里正唱戏,点戏人就点了《金沙滩》。说也怪,开戏前,天气晴朗,风尘不动。戏开后,契丹兵向杨家将猛烈进攻,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尘滚滚,搅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顿时乱作一团,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鸣金收兵。风沙过后,观众稍稍坐定,台上又紧锣密鼓敲打起来,杨老令公披挂上阵,领兵迎敌。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突然从西北方向滚过一团乌云,刹那间,风云过后,就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铺天盖地从天而降,整个场子里成了风雨世界。

风雨过后,人们说:这是祖宗对咱们的报应,老祖宗不想让咱们再提那些伤心的事。咱们闹红火,别让他们不高兴,好吧,从今往后,演杨家喜庆的戏,咱再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说也奇怪,一连几天全是风和日丽。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人们也没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实性。不过鹿蹄涧村人从来不看《金沙滩》这出戏倒是真的。因为他们不愿回忆祖先悲伤的往事,更不愿让这惨烈的场面再去搅扰祖先的在天之灵。他们期望的是没有侵略,没有战争,只有和平与安宁的世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雁门关外杨家将征战过的那个叫做金沙滩的古战场,昔日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而荡然无存。今日的金沙滩,放眼望去,满滩皆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十里飘香的果园。

当我们乘坐北同蒲的火车经过这里时,列车播音员或其他知晓这个地方的人,总要手指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杨家将战斗过的金沙滩。”听者无不转头注目车外,看着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旧地,想起有关杨家将的事绩,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杨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振兴中华。
郑宏余:只身与敌周旋并毙敌18人
郑宏余,广东省海康县人,1956年出生。1977年1月入伍,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在53514部队7连任班长。他在掩护部队撤退后,陷入敌阵,只身与敌周旋,毙敌18人,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在攻打某高地时光荣牺牲。
………………………………………………………………………………………………………
孤身陷入敌阵
那是1979年2月18日,郑宏余所在连队受命派出一个尖刀排直插某高地,以截断敌人退路。郑宏余参加了这次穿插任务。
尖刀排快速地向敌后挺进,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突然被一支隐藏在小石山上的越军挡住了去路。排长命令郑宏余带一挺机枪和两名机枪手留下来掩护,全排则从敌人侧翼冲过去。
郑宏余选好有利地形向敌人开火,马上就把敌人的火力全部吸引过来。尖刀排摆脱了纠缠,按时完成了穿插任务。但这时,郑宏余却只剩孤身一人陷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因为两名机枪手都先后壮烈牺牲了。
这时,郑宏余只有一条枪和六百多发子弹了,他决心和敌人周旋到底。
郑宏余隐藏在一个弹坑里,用树枝顶起军帽举起来一晃,引来了一梭子弹。郑宏余乘机滚到旁边一个茅草丛生的小洼地里。敌人以为他死了,便一路搜索过来。郑宏余悄悄架好机枪,等敌人走近,猛地一扣扳机,走在前面的两个敌人一头栽下来,剩下的几个家伙慌忙往回跑。
这时,敌人发现了郑宏余只有一个人,企图活捉他,有个军官还站起来用汉语喊话,要他投降。
“呸”,郑宏余暗暗唾了一口,趁敌不备,一梭子弹扫过去,那个军官惨叫一声倒在血泊里。其余五个吓呆了的敌人四处乱窜。郑宏余又是一梭子弹,撂倒了三个敌人。趁着敌人溃逃之机,郑宏余跳进了一条深沟直往下跑,终于甩开了敌人。
夜幕下闯过山垭口
夜幕降临,激战了一天的郑宏余又累又饿,但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脱险,必须尽快找到部队。他咬了两口压缩饼干,又摸索着前进。
突然,前面传来几句越南话。郑宏余赶紧伏倒在地,只见7个越军扛着一挺重机枪和几箱子弹正向他走来。
郑宏余屏住呼吸,当越军快走到眼前时,猛然投出两枚手榴弹,然后端起机枪一阵扫射,走在前面的4个敌人当场送了命,剩下的敌人丢下机枪就逃命去了。
郑宏余继续上路。走到一个山垭口,他又听到两边山嘴上传来枪栓响,接着又传来越军的喊话声。借着朦胧的月光一瞧,只见两边山嘴上各站着2个越军哨兵,正向他喊口令呢。
郑宏余先下手为强,一个点射先打倒左边2个,枪口一转,又解决右边2个。两边山上的敌人被惊醒了,拿起枪一阵乱射,郑宏余趁乱冲过山垭口,顺着公路左边的一条小道飞奔而去。
崖下装死再灭三敌
天亮了,郑宏余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突然,3个越军从草丛中窜了出来,用枪对准了他。郑宏余吓了一跳,随即又镇静下来,他举起双手,佯装投降。一个敌人拿着手枪向他走来,另两个敌人准备去缴他的枪。
敌人靠近了,郑宏余猛然飞起右脚踢掉敌人的手枪,接着抱枪倒地一滚,顺着陡峭的山坡滚到了20来米远的山崖下。敌人先是一愣,随后向山崖下胡乱扫射起来。郑宏余脑袋一歪,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敌人以为他死了,争先恐后地往崖下爬过来,准备缴他的机枪回去领赏。没想到郑宏余突然翻过身一轮射击,3个越军一下就被消灭了。
孤胆英雄多了个伴
黄昏时分,郑宏余意外地遇见迷路的本团新战士李西安。两人结伴,走到一个村庄附近,忽然碰见20多个越军从村子里出来。郑宏余两人马上一左一右埋伏在草丛里,等敌人走近,两挺机枪同时开枪,一下子摞倒了几个敌人。
剩下的敌人从四面包抄过来,企图活捉他们。一个敌人冷不防从郑宏余背后扑过来,拦腰抱住了他。两人扭打起来,饿了一天的郑宏余有点力不从心,敌人把他压在身下,一只手卡住他的脖子,一只手抽出匕首就往他的喉咙扎下去。
在这危急时刻,郑宏余猛地缩回右腿,狠狠朝敌人裤裆一顶,敌人惨叫一声向后倒去,郑宏余马上起身端起枪干掉了他。
他一回头,看见李西安也正和一个敌人厮打在一起,连忙冲过去,一枪托把敌人打倒在地。这时,其余的敌人围了上来,郑宏余和小李连忙端起机枪一阵猛打,敌人见势不妙,连忙拔腿逃跑。
第二天黎明,郑宏余和小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在这两天两夜与敌人的周旋中,郑宏余不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还歼灭了18个敌人。

郑宏余烈士,牺牲时23岁
中央军委追授“战斗英雄”称号

曲宁江:将门之子不做孬种
曲宁江,祖籍辽宁丹东,1959年6月出生在广东汕头,1978年3月入伍。1979年2月24日,所在部队在转移中遭伏击,曲宁江在左腿、左臂被打断,无法操枪射击的情况下,趴在战友身上掩护战友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19周岁,上级追授他一等功。
2004年7月16日,广东省军区干休所。
曲奎捧着儿子的照片,用手擦了又擦,这才递给记者。“这是他牺牲前托战友转交给我们的,”老将军用手指了指照片中间一道模糊的印迹,“当时他负伤了,血把照片都浸湿了。”
这是一张全家福,曲宁江身着军装,站在父母身后,哥哥和弟弟分立两旁。
………………………………………………………………………………………………………
不上大学进部队
曲宁江绝对是将门之后。现年77岁的曲奎原籍辽宁丹东。“1944年,我17岁,就参加了部队,先是打鬼子,然后打蒋介石。”曲奎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曲奎随部队一直从东北打到广东,解放后他就驻在了广东,并逐渐晋升为一名师级干部。
说起牺牲的儿子,老将军很平静:三个孩子,曲宁江是老二。1977年高考恢复第一年,曲宁江同时收到了两份通知书:一份是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份是部队体检通知书。
“先到部队当兵,锻炼完回来再学习。”说起当时的决定,老将军说他现在仍不后悔。1978年3月,曲宁江来到了赫赫有名的“大华山连”——父亲开始军旅生涯的地方。
就在这年12月,曲宁江所在部队向边境开进。“那时候他在训练中把手摔断了,医生要他住院治疗,可他却把病假单和报告藏起来,瞒着连队去商店买了只护腕扎在手上,坚持训练。”曲妈妈李菊芳在旁边插话说,“上前线前,他还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我是将门之子,绝不做孬种,绝不给家里人丢脸’。”
牺牲在部队回撤时
1979年2月战争打响后,在前线负责指挥战斗的曲奎最后一次见到了儿子。“我当时在山上观察战况,指挥部队。我的警卫员看到他站在坦克上,就过去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感觉良好。因为当时太紧张了,我们连话都没来得及说一句。”
当时警卫员回来说,曲宁江想要一张全家福,曲奎便把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照让警卫员交给了儿子,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张照片。
战争进行得艰苦而激烈。2月24日,第一阶段战役结束,部队开始回撤。2月26日,正在指挥所的曲奎突然接到前线电话——曲宁江牺牲了。
“我当时感到很突然,”老将军沉默了一下,“因为仗打了这么多天,他都没事。没想到都已经开始回撤了,他会出事。”
“不要告诉我的母亲”
在《辽宁英烈》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曲宁江牺牲的过程:
2月24日,连队接到上级执行新的战斗任务的命令。连长命令伤病员一律留下,但是曲宁江再三坚持要和战友一起作战,排长只好同意了。
上午10时,部队突然遭遇路两旁敌人的埋伏,许多战士都倒下了。曲宁江对战友说:“你们在这里压住敌人的火力,我迂回在左侧引开敌人的火力。”说完他迅速向左侧跑去,正在这时,一串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脚。他只是用急救包简单包扎一下,又迅速滚到一个小土包旁,用冲锋枪向敌人射击。一块枪弹片又一次击中曲宁江左踝关节,鲜血不停地流。
战斗一直进行到下午,曲宁江拖着处处是伤的身躯继续与敌人作战。步话员要拖他下去,他看了看战友们的遗体,流着泪说:“我是不行了。不要管我。请不要将这里的一切告诉我的母亲,她会受不了的。”随后他从上衣口袋掏出沾满鲜血的全家合影照,深情看了一眼,把照片交给了步话员,然后艰难地向着两位正在射击的战友爬去……最后,他支起多处负伤的躯体压在两位战友身上,保护着他们……

曲宁江烈士,牺牲时19岁,获追记一等功。

梁英瑞:用身体顶住炸药包
梁英瑞,广东省化州县人,1954年出生。1973年入伍,在广西军区54209部队20连当战士,1976年入党。1979年3月2日,在攻打542高地的战斗中,舍身炸毁敌堡,壮烈牺牲。广西军区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当祖国需要我堵枪眼的时候,我就向黄继光学习;当祖国需要我炸碉堡的时候,我就向董存瑞学习;当祖国需要我排地雷的时候,我就向罗光燮学习。”梁英瑞曾经这样说。
………………………………………………………………………………………………………
2月20日,梁英瑞所在连队向某地区6、7号高地发起进攻。梁英瑞被分配去排地雷,他抱起炸药包,穿过敌人的火力网,三次引燃炸药包,清除了通道上的地雷。紧接着,连队迅速冲上山头,全歼了高地上的敌人。
3月2日,我军向542高地发起总进攻。梁英瑞左手抱着炸药包,右手提着枪,带领两名爆破手和一名火箭筒手跟着主攻部队出击。快接近敌主阵地前沿时,一个隐蔽草丛的暗堡中突然传出机枪的“突突”声,全连被阻在一片开阔地里,情况非常危急。而由于所处的地势地洼,火箭筒手打出的炮弹都没有命中暗堡。
梁英瑞主动请缨,要上去炸掉碉堡,然后夹紧炸药包就冲了出去。在敌人的子弹网中,他一个劲地往陡坡上爬。眼看快到碉堡了,突然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右大腿,梁英瑞一下子从陡坡上滑了下来。
但梁英瑞很快爬了起来,第三次向陡坡爬去。这一回,他终于爬到了敌人碉堡前,找到了机枪射孔。他猛地从地上站起,双手把炸药包塞进了射孔。可当他正要拉燃导火线时,敌人竟将炸药包推了出来。
梁英瑞马上捡起炸药包,为了不让敌人有时间回推,他先拉燃导火线,待燃过几秒钟后才塞进去,然后用身体顶住了射孔……
突然,一道红光撕裂长空,敌人的碉堡炸毁了。“冲啊!为梁英瑞报仇!”战友高喊着,冲上高地,消灭了全部守敌。

梁英瑞烈士,牺牲时25岁,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张亚南:战绩载入军事教材

张亚南和他的母亲。
张亚南,1953年出生于广州,16岁入伍,1970年入党,曾任广西军区某部六连连长。1979年2月19日,他率领100多名民工和10多名掉队战士成功解救出16名被围战友,并打死18名敌人,俘敌5人。此战被军事科学院编为成功的战例。2月20日,张亚南率领六连在掩护某团担架队穿插中失去联系,陷入敌人包围之中。最后,他和另外5名战士被敌人杀害。
………………………………………………………………………………………………………
这是一张略显稚嫩的脸庞。当我见到张亚南的照片时,不由脱口而出:“这是他小时候的照片吧?”
张妈妈沉默了,泪珠顺着她的脸庞滚落下来。“不是,”张亚南的大姐递给张妈妈一张纸巾,插话道,“他长相看起来很小,这张照片是他1978年回来探亲时照的,当时他已经25岁了。”
张亚南家也是一个革命世家。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军人,兄妹五人,排行老四的张亚南是惟一的男孩。
“我们家除了最小的妹妹外,其他几个都当过兵的,”张亚南大姐拿出全家合影的影集,“当时爸爸得了脑血栓,全身瘫痪。我曾经劝亚南转业,毕竟他是家里惟一的儿子。可他说自己喜欢当兵,喜欢留在部队里……”
张妈妈说,亚南爱好很多,“喜欢画画、照相、打球和吹笛子。”谈起张亚南牺牲的过程,张妈妈声音有些哽咽:“当时仗打完了,全部都撤军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打电话回来报平安了,可他却没有一点音讯。我们打电话到部队去,他们才告诉我们说,亚南他们在一个村庄遭到敌人突袭,陷入敌人包围之中,然后就与部队失去联系了……”
张妈妈不相信儿子会牺牲。她把希望寄托在双方交换战俘的时候。但几个月后双方交换战俘了,张妈妈没看到亚南的名字,于是让张亚南的大姐夫亲自到前线去打探消息。
张亚南的大姐夫到了前线,获得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某部队从前线撤退时,曾在一座桥下捞起几具面目不清的浮尸,尸体上有明显的捆绑痕迹。其中只有一个人穿着军服,最后确认是张亚南的警卫员龚建新。
“我们肯定那几个人里面有一个就是亚南。因为龚建新曾经对我们说过,‘只要我在,连长(张亚南)就在!’”张亚南大姐说,“估计他们是被敌人俘虏了,然后被杀害。”
听大姐说到这一切,张妈妈不由得又掉下泪来。
张亚南的遗体最终没有运回祖国。后来,部队在广西靖西烈士陵园给他造了一座衣冠冢。25年来,张妈妈一次都没去过。“她年纪大了,亚南又是家里惟一的儿子,我们怕她去看了受不了!”张大姐小声说道。

张亚南烈士,牺牲时26岁,获追记一等功
第2个回答  2020-04-21
1、黄继光

1952年,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的部队接到命令,对上甘岭高地进行反击战争。炮火持续不断,在黄继光部队攻下5号阵地之后,双方人员伤亡损失惨重。

特别是黄继光部队,战士和炮弹捉襟见肘。不妙的是,在进行下一个阵地攻击时,敌人隐藏已久的火力点对着黄继光部队发起猛烈的射击。黄继光部队的进攻遭受到了阻碍,这是他挺身而出,亲自去执行爆破敌人阵地的任务。

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后,又用自己的身躯去独挡敌人仅剩的火力点。在黄继光的英勇献身下,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

2、邱少云

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

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

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3、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的任务。遭敌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之后抱起炸药包,冲向碉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侧护堤又陡,无法安放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他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还不满19岁。·

4、王伟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大型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我军奉命派出两架飞机跟踪拦截,途中美军飞机突然撞向我一架战机,编号81192飞行员王伟就再也没有返航。

“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

“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年仅33岁的英雄王伟最后的回答掷地有声,他以中国军人不屈的精神和生命的代价保卫了祖国的领空和主权完整。

5、杨根思

江苏泰兴人,1944年加入新四军,第二年光荣入党。他作战勇敢机智,多次荣立战功,获“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称号。在人们熟知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男主角王成,就是以杨根思为原型之一塑造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一度将战火烧到了我国的边境。1950年9月,杨根思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同年10月,杨根思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1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参战。在赴朝鲜前线的火车上,杨根思慷慨激昂地向战士们做了报告,鼓励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勇敢杀敌。

11月29日,时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决扼守小高岭要地,他们的任务是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而当时,朝鲜的室外温度仅有零下25度,滴水成冰,酷寒难耐。

但是,极度的严寒没能挫败我军的军魂,飞机和火炮更击不溃我们的坚强意志,杨根思英勇地带领战士们连续击退了敌人八次疯狂进攻!

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28岁。杨根思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战歌,在关键时刻,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最坚实的防线!
第3个回答  2021-04-14
1952年,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的部队接到命令,对上甘岭高地进行反击战争。炮火持续不断,在黄继光部队攻下5号阵地之后,双方人员伤亡损失惨重。
特别是黄继光部队,战士和炮弹捉襟见肘。不妙的是,在进行下一个阵地攻击时,敌人隐藏已久的火力点对着黄继光部队发起猛烈的射击。黄继光部队的进攻遭受到了阻碍,这是他挺身而出,亲自去执行爆破敌人阵地的任务。
摧毁了敌人的几个火力点后,又用自己的身躯去独挡敌人仅剩的火力点。在黄继光的英勇献身下,上甘岭战役取得了胜利
第4个回答  2020-04-20
黄继光为了摧毁敌人的火力点,不惜用胸膛抵住敌人的枪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