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外省人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有那些

如题所述

其实在台湾没有很多地域的习见在导致“外省人”这类群体有什么特别不同于本地原住民的故事。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迅猛非常。山地闽南乡土气,日本殖民文化影响,城市的高度现代化,加上海岛风情,这几点是比较容易勾勒出的一般特点。台湾岛上的驻民之间早应经是水乳交融。
所以,恐怕没有“特定的外省人的不同遭遇”的主题在逼问着艺术家的创作良知去展现吧。“外省人”这个称谓,较可以想见其某种内涵的,可能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政治情怀比较强烈吧。毕竟算起来,那时的外省人是真正“外省”来的,经历过政治生活的摧残和逃亡生涯的阵痛,有一种漂泊羁旅在海岛一隅的流放一般的客愁。(余光中、白先勇、黄春明这些作家都是有这种情怀的。)
如今的台湾人,受到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比之大陆也是更为深重。但同时,他们的家庭无论处于城市还是乡村,对古中国礼俗传统的延续也依然是健康和顽韧的。其实不用预先划定特殊的观影框架去找片子。真正有价值的框架依旧是从大量浏览台湾电影人的作品后才能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
在这之前只需抱着一点简单的信念:了解台湾同胞的生活,看看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什么不同。这便可以上路了。
杨德昌的作品较多关注的是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高度现代化城市里,个人生活和传统家庭伦理的遭际。他的作品中既有仿佛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西方大师的价值疑问和精神磨难,也同时流露出身为一个东方人,在重视家庭观念和维系亲友感情中的温情和中庸。《一一》是他最复杂包容和平和淡定的一部作品。
蔡明亮的作品深受安东尼奥尼影响,长镜头迟滞、拖沓。镜头和人物的命运始终保持冷漠的距离感。城市的环境每每冷漠疏离。他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有着一种沉溺。世界观阴沉晦暗。这种个人主义来自法国新浪潮运动中始见的对偏狭和消极世界观的纵容传统。这也说明了台湾电影一度沉闷和失去观众的真实原因。
侯孝贤早期深具历史家国情怀。对台湾政治变革和社会形态的转变,他往往能拿出正面关怀的姿态。他早期作品里的长镜头,气质深沉含蓄,厚重凝练。《童年往事》《海上花》《风柜里来的人》《悲情城市》等等。显现了“史家”式的社会全景洞察力和深湛的表现力。
其余近年佳作比如《深海》。塑造了一个略带偏执和智障的女性在追求爱情中的细腻多情和执着无悔。实际上她的普遍象征性根本是不言而喻的。谁能说自己又能比她在面对感情时高明多少呢?简而言之,那种对爱情的专注简直就是个奇迹。不可多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6
台湾电影这类题材几乎没有。电视剧应该也是顾及到有很多回避的因素,所以我斗胆猜测,这类电视剧也可说是没有的。这种情况,只要了解台湾电影的人就能感受地追问

我看了94版的青梅竹马和忠贞二村,光阴的故事。孽子,电影有泪王子等

第2个回答  2012-01-06
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