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发展史从远古时代起源经历了那些朝代?

如题所述

化妆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术。古代人们在面部和身上涂上各种颜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并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后来这种装扮渐渐变为具有装饰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剧时需要改变面貌和装束,以表现剧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于实用而兴起。

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围涂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伤害;在身体上涂上香油,以保护皮肤免受日光和昆虫的侵扰等等。如今,化妆则成为满足人们追求自身美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妆品并运用人工技巧来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脂粉黛泽之化妆,中国古代,早已实行。迨及唐朝,人文璨然,宫嫔众多,使六宫粉黛,竞美争妍。所以化桩一项,更趋浓艳。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妆,起源亦由于唐,今分为髻、额黄、眉黛、朱粉、口脂等等。”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考古学家曾在原始人类的遗址上发现用小石子、贝壳或兽牙等物制作而成的美丽的串珠,用于装饰;在洞穴壁画上发现了美容化妆的痕迹。了解一些过去的东西,也许会对你的生活有好处!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

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中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

扩展资料:

古代妆粉的发展: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脂米汁,使其沉淀,从而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于妇女妆面 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

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份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 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06

  中国化妆发展史从远古时代起源经历了七个朝代:

  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人们普遍追求红唇。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4、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格也是这种审美趋向的构成部分。上妆的顺序先是敷铅粉、涂胭脂,接着画眉毛、贴花钿。有些人还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在唐末五代有一种特殊的妆“三白妆”即在额、鼻、下巴用白粉涂成白色,其他部位不做修饰。初唐时期发型主要有“半翻髻”、“回鹘髻”。而开元盛世则有密髻拥面的特征。当时在贵妇中间流行假发。这时候开始用烟墨画眉,眉形由细长发展到宽粗,有“垂珠眉”、“涵烟眉”、“小山眉”等眉目。盛唐时期流行宽且弯曲的八字眉,“桂叶双眉”就是其形象写照。“石榴娇”、“小红春”、“露珠儿”等唇红依然说明当时流行点红唇,另外还有些人用檀色的口脂。这时期的美容特点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初具规模,概括了现代美容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内容。

  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象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姿。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子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5、宋辽金元时期(420----1368年)。

  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冲上淡雅的风格。宋代的《圣经总路》里非常强调,“驻颜美容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明确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

  所以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装扮的基本元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时期贵妇常在额前、百间、两颊都贴上小珍珠做装饰,这就是珍珠花钿妆。发型没有太多的变化,贵妇之间流行高髻,而平民之间流行低髻 ,饰品中开始流行花冠,这直接导致了假花制造业的产生,而这时气头上扎巾也逐渐形成风俗。

  这时期的眉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画眉的工具即篦。手和趾的妆饰也开始引进妆界,用凤仙花涂指甲,这是美甲业的开端。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帝国。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妆扮都非常简朴,知道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和华丽。元代妇女的妆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之前,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用一种植物的跟磨成粉,涂在脸上当作面膜用。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而经济中心却在农业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区中的妇女的化妆更是全国各地妇女仿效的对象。明代时中国传统美容的一个鼎盛时期。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前。明朝妇女普遍喜欢扁圆形的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胆羽髻”。这时期的假发制作越来越精良,很多是用银丝、金丝、马尾、纱做成的丫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的装饰品。头饰有头花、钗、冠,又从国外引进了烧制珐琅技术,使得饰品更加精美。纤细而略微弯曲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白明净的脸是明朝妇女给世人留下的总体印象,秀美,清丽韵味天生。

  清初妇女的妆容分为两条发展线索,满族多为“两把头”,到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牌头的高大的固定装饰物,用绸缎等材料制成,在上面装饰以花朵、珠、钗等,将头发向后拢起梳成曼长形后将它戴在头上。而汉族的发型主要有牡丹头、荷花头等庞大的片与华丽夸张的发型。后来两种发展线路逐渐融合,到了晚清时期,开始留“前刘海”面部仍为低调线路,面部清秀,眉眼细长,嘴唇薄小。清代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其标志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药剂不断出现,东南沿海的化妆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时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规模才不断扩大。

  7、近代民国时期(1840----1949年)。

  近代民国时期化妆品种类繁多,香粉是各阶层妇女化妆品的首选。有些人坚持传统路线,有些人则大胆追求时尚,喜欢香水、旋转式口红、化有层次感和线条柔和的眉毛,强调立体感的深色眼影,贴假睫毛,且对上唇饱满下唇线条明显的唇形特别有感情。到了四十年代,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物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偏向自然朴实的妆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推崇爱与和平,整体装扮以浪漫、活力为主。到了二十世纪末,现代女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上的独立及价值意识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强调时尚感,自然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