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解题方法

两种题目 第一种是“若删去,则。。。。。”的题
第二种是格子题
谁能给我讲解下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是该怎么去写,有那些点,明天考试了,这两题还是晕,谁帮讲下 谢谢了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5.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7.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8.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0.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2.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3.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4.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6.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18.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19.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0.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开端、发展、高潮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用了“××” 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二十)

(完毕)我也是学生,这是我以前花了好长时间把网上的收集、加工、整理出来的。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6
第一种,就是相当于翻译。先把原来未删除的用自己的理解来一遍,点出其中的情感。然后再把删除后的来一遍,但是这遍一定要指出它在情感、结构或者是修辞方面的不足之处即可。(一般是不可能删除的更好的,如果真的觉得是这样把这个过程倒着来即可。)
至于第二种,什么叫格子题?概括的那种吗?只要抓关键词即可,再弄成通顺的一句话。老师不会认真看句子的。
第2个回答  2012-01-06
第一种 若删去的题。 你看他删的是什么,然后 根据 删去的字意 ,来说明理由。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内容来说。
第二种 格子题。 一般这种格子的出现 的作用是让 文章更加的明了清楚,浅显易懂。 然后就是看懂这个格子。是什么意思、 (其中的语句 一般都是很简练的,可以直接用来答题) 所以这种题是很简单的、。
第3个回答  2012-01-06
边读边写边看边读
第4个回答  2020-03-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