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 泰戈尔 赏析

如题所述

这首诗选自《新月集》。泰戈尔之所以有“儿童诗人”之称,是因为世界上再没有谁象他的《新月集》那样,去认真地钻心地表现儿童的世界。

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经被泰戈尔的《新月集》所迷醉,他曾说:“我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英诗不同,和中国的旧诗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区别。”

他认为,“儿童文学所当含的愿望,儿童文学家所当表现的世界,”就是,《新月集》在文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泰戈尔一生喜欢儿童,曾有“儿童的天使“之誉,他23岁时与一位女子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理想的婚姻给诗人带来了无穷的幸福和快乐,从那时起他就对儿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儿童身上发现了自从有儿童以来谁也没有发现的秘密:“我的孩子,让他们望着你的脸,因此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

1902年,泰戈尔创枷了一个“和平之院”——圣地尼克坦学校,他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儿童成了他的又一位大师。他也因理解、教育和爱护儿童而被称为“儿童的天使”。然而就在泰戈尔潜心于儿童教育的时候,他的爱妻不幸去世,翌年,一双儿女也相继夭亡。

这可怕的阴郁笼罩着诗人的心,他写道:“这蔓延的痛苦,因爱与欲望更深邃而成为人类家庭里的悲哀与快乐,这就是永远融合、流溢在我诗人心中发出来的歌声中的东西了。”《新月集》所发出来的,就是这悲哀与欢乐的东西。

本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美丽安详的母亲。一朵“金色花”把母与子联系起来,一个游戏刻划出两个人的形象,这便是构思的妙处。

在现实生活中,母子捉迷藏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

泰戈尔即是这样的大师。诗人依据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 ,让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的圣花,人花合一,不但使孩子有一副稚嫩、娇美,花一般美丽的外表,而且还有高尚圣洁天使般的心灵,使孩子这个诗中的主体形象得到凝聚和升华。

再由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金色花与现实中的母亲作游戏,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诗人在最后,又让花还原为人,这既是一个“出人意外”的戏剧高潮,又是一个“情理之中”的故事结局,首尾得到照应。

在这奇特而巧妙的构思中,诗的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示。通过“金色花”活泼的舞姿,袭人的芳香,和调皮的投影等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把孩子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在孩子的身上,体现着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美丽安详的母亲,在沐浴、祷告、读书,喂牛和讲故事这些乎凡而琐碎的家务中变得丰满而伟大。

她的沉默和神秘的色彩,流露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随着孩子与母亲游戏的严开,出现了一个个生活场面,而每一个场面又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风俗画卷。

那老榕树与金色花的色彩,母亲沐浴与披肩长发的线条,祷告与读书的造型,同那扑面而来的印度乡村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诗的意境与画的绚丽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地。让人目不忍移,手不忍。

诗人写儿童,是写给成人看的,用儿童的世界来净化成人的世界。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我的孩子,让你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之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默。”

我们说,诗人的这一心愿已经实现了,正如郑振铎先生说的那样:“他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国里去了。”试问,我们每一展读过《新月集》的成年人难道没有在诗中天国般的馨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吗?

扩展资料: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色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金色花》是一篇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他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开头。

由此展开想象写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与妈妈一天三次戏嬉的场面:在妈妈做祷吿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在妈妈读书时,他将影子投在妈妈的书叶上,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在妈妈拿了灯去牛棚时,他突然地出现给妈妈惊喜

。孩子“失踪”了一天却始终和妈妈在一起。孩子的行为深藏着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子间的对话,可以想到妈妈对孩子的爱。本文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篇幅虽然短小,但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

拉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加尔各答市名门望族。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20世纪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其创作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已命运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色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3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24
《金色花》无疑又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

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伟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备这种才能,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

小孩子要跟妈妈来一次调皮。他不采用别的方式,而单单要变作树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着,摇摆着,俯视着他妈妈的一切工作,又让他妈妈找不见他。

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闲的,千方百计地给他的妈妈捣着乱、逗着趣。他要让妈妈闻见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她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他要将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欢舞跳跃着伴着妈妈的视点游移,却又不让妈妈猜出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黄昏的时候,玩够了闹够了的孩子这才从树上下来,落到妈妈的面前,缠着要讲故事听。而当妈妈责怪他跑到哪里去了时,孩子却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

“我不告诉你,妈妈。”

他是在极力将调皮成功的喜悦掩饰着哩!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世界更可爱了。没有什么人对童心的体察比泰戈尔更洞幽烛微的了。这便是一个伟大诗人的高明之处。
第3个回答  2020-09-29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第一段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第4个回答  2011-12-03
这是写回报母亲的文章,主旨是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圣洁而美丽,就意味着给予母亲圣洁美丽的,回报母亲爱的心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