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张俭传翻译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后检校胜州都督,以母忧去职。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者,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咸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汛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

译文是: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大师,曾做过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等官。
(他的)弟弟叫张延师,做过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等官。为人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军三十年,都不曾有过差错。死后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张俭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唐制,三品以上官门前皆立戟,以示尊贵),当时人都称为“三戟张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