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话概括兰亭集序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由乐转而为痛

如题所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者想到虽然人各有不同,但不管是谁,都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终究不免归于尘土。由此感慨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联系上下文,其实这一段的由第二段的悠然自得急转直下,其实是为了得出后一段的观点:人生虽然无常,但很多事情古今皆同,因此作者要记录下这次盛会(兰亭会)的情形来留给后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3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从第二段告诉我们:其一,半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第2个回答  2011-12-06
悲人生无常,人生苦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