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成语出自论语?

如题所述

言而有信:指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说话要有信用,要说到做到。语出《论语·学而》:“子夏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温故知新:指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体会。语出《论语·为政》:“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原指“如果能通过温习旧的知识而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见义勇为:指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语出《论语。为政》:“子日:‘见义不为,无勇也。”’义,符合道义的事;为,做。原指“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却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绝不容忍。 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这个;孰,什么。八佾之舞,是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赏的,而季氏作为大夫,却在家里欣赏这种舞蹈,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孔子对此极为愤怒。 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情不再追究。 语出《论语·八佾》:“子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加罪。原指“事情已经成功,就不要再去解释了;事情已经做到,就不要再去劝止了;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好极了,美极了。 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曲名。这是孔子赞美《韶》的话。 见贤思齐:指见到贤明的人,就应该想向他看齐。语出《论语·里仁》:“子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想要;齐,看齐。原指“见到贤明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明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自已(是否有和他相同的缺点)”。 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无用的东西。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原指“孔子看到学生宰予白天睡觉,(一气之下)说:‘烂木头是不能被雕琢的,脏土烂泥垒成的墙是不能被粉刷好的。’” 三思而后行:指经过多次考虑才去做。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季文子,孔子的学生。 文质彬彬:用于形容举止文雅。 语出《论语·雍也》:“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文采;质,实质。野,鄙俚;史,浮夸;彬彬,配合得当。原指“质朴胜过文采,就会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夸,文采与质朴要配合适当(既不鄙俗,也不浮夸),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语出《论语·述而》:“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隅,角。原指“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内心想理解却不能理解,口中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状态,孔子是不会开导启发他的。孔子教人认识四个角的东西,举一个角的东西为例。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乐以忘忧:指高兴就忘记了忧愁。 语出《论语·述而》:“子日:‘发愤患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原指“因发愤学习而忘记吃饭,因高兴快乐而忘记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感觉不到”。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待价而沽:旧时比喻文人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在泛指等待高价出售。语出《论语·子罕》:“子贡日:‘有美玉于斯,匮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沽,出售。原指“子贡问孔子:‘现在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等待高价卖出去?’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等着买家呢。”’ 后生可畏:青年人敢想敢做,可以超过他们的前辈,值得敬畏。 语出《论语·子罕》:“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生,后辈;畏,敬畏。原指“年轻人值得敬畏,哪里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 侃侃而谈:现在用来形容说话从容不迫。 语出《论语·乡党》:“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侃侃,说话和颜悦色的样子。原指“孔子在朝廷上,与地位稍低的大夫说话时,和颜悦色”。 过犹不及:做事过分和赶不上一样,都是不好的。 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过,过分;不及,赶不上。原指“子贡问孔子,师和商二人相比哪个更贤惠,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太过火,商这个人做事不充分。’子贡说:‘这么说来师更好一点吧?’孔子说:‘做事过分和赶不上一样。”’ 成人之美:指成全别人的好事善行。后来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 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美德;恶,不好的想法、恶习。原指“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习,小人正好相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施,施加。原指“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摩他的心意。 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达者,通达之人。原指“通达的人,内心正直、崇尚正义,善于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摩他的心意,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问政于孔子,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想要;速,快。原指“学生子夏向孔子询问治国的方法。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益。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注重眼前的小利则难成大业。”’ 怨天尤人:指受了挫折或出现问题后,只是一味抱怨天,归罪于别人。 语出《论语·宪问》:“子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尤,归咎,归罪。原指“不被当世者重用却不抱怨上天,不被当权者所知却不怪罪他人。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只有天能了解我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指没有长远的打算,随时都会发生忧患。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日:‘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原指“花言巧语会败坏德行道义,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不谦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日:‘当仁不让于师。”’当,面对。原意是指(学生本应该对老师谦让)如果遇到仁义的事情就要抢着去做,不用谦让老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原则信仰不一一样,就不必在一起商议。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原则、信仰;谋,商议。 既来之,则安之:指(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语出《论语·季氏》:“子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指“远方之人如果不服从统治,就通过加强本国的文教道德把他们吸引过来。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旺盛,容易冲动。 语出《论语·季氏》:“子日:‘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方,正在;刚,直,这里指容易;中动。原指“君子有三种行为必须克制……等他到了壮年,正是容易冲动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争斗”。 道听途说: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说法。 语出《论语·阳货》:“子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道路。原指“在路上听到的说法,又在路上传给别人,这是有德之人所鄙弃的”。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利害得失看得太重。 语出《论语·阳货》:“子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害怕。原指“鄙夫在官职还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怕失去。如果他怕失去官位,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出自《论语》的成语还有:不亦乐乎;巧言令色;三省吾身;君子不器;周而不比;多闻阙疑;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用舍行藏;暴虎冯河;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克己复礼;和而不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以贯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教无类;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色厉内荏;饱食终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4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第3个回答  2020-04-08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