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玉字的含义

如题所述

(1)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2)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照片)。玉宇(a.天空;b.瑰丽的宫阙殿宇)。亭亭玉立。金科玉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此外,《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

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一定的礼的规范和度的把握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这样玉器又成为君子修养、磨练品性的象征。

关于君子与玉,还有“五德”之说。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大意与《礼记》所载大同小异。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则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

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扩展资料:

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以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

刀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

大地之M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大地之精华;

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

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以,囚时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

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大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

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足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

中国人爱玉,爱到骨子里,融入到血脉中;

中国人好玉,好到性情中,揉搓进文化里。

其爱之浓,其好之烈,令人叹为观止。泱泱世界,玄黄天地,无一民族可比,堪称世界一绝。换言之,玉已经浸染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泡透了我们所有的文化。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些看法。若以文字而言,便可做窥豹之论。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故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中国玉器自产生以后,历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经历以下阶段:

1、孕育期——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2000年);

2、成长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

3、檀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4、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5、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1279年);

6、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

中国的玉先于中国的文字出现,它一经出现便催生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形意文字的诞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几大考古发现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河南装李岗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层、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等等,都曾经出土了数量不等的玉石残片或玉石器皿,他们基本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初期。这些出土的玉器将中华文明至少推至距今8000年前,比最早的文字记载足足早了3000年!

从公元前60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前,在长达4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玉石经历了它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文字的孕育阶段。玉石的演化发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孕育与形成。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发现旧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初期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许多影响后世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很多起源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先民培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农作物——粟,学会了建造房屋,成功地烧制出精美的陶器,产生了对爱情的执著,开始了固定婚姻生活——普那路亚婚姻……更重要的是开始了思维。

1953年的春天,西安市东郊庭河东岸半坡村北,灞桥火力发电厂工地上,工人在施工中偶然发现了一只“鱼面网纹盆”。经专家鉴定,这是距今大约近7000年的遗物,尤其是它上面的图案有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最早雏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没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粗陋不堪的陶罐在中国历史上或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的发掘更让人震撼,在大量散落闪耀着精致色彩的石片上也刻满了类似的图案,最常见的是鱼形和人面。根据专家们考证这些石头就是远古的玉器,鱼有可能是半坡人崇拜的图腾,人面大概则是半坡人对自己形象的关注和赞美。根据出土玉石数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我们的先人对这些美丽石头的喜爱程度,同样我们也能想象到这些特殊的艳丽石头承载了他们多少灿烂的想象,而这些精彩的鱼形和人面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就这样,我们的祖先把对生活的热爱、赞美和对器物的想象、爱好巧妙融合起来。玉石这种特殊的石头在其中担当起最主要的角色。半坡遗址的出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逻辑:玉出现了,文字的酝酿也提上了日程。

从半坡一直到黄帝,在此后的2000多年间,玉缓慢发展,文字也缓慢地酝酿,但遗憾的是除了传说没有实物证明。在所有的传说中关于“玉字”的传说是最富有传奇色彩。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在造字的过程中,表示具体东西的字好说,只要把它的形状画下来就可以了。难的是那些抽象的,尤其是跟自己非常崇拜的黄帝有关的字。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他想起了黄帝非常喜欢玉石,干脆把黄帝腰中玉石饰物描述出来不就结了吗?一根绳子串了三根石片代表大王的“王”字,“王”字加一点就变成了玉字,其所示是王者怀中的物品。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总之,玉石承载了我们中国先人最浪漫的想象,它的出现也直接推动了文字的产生,让我们中国人在美丽的想象中去开拓自己的文明。



在绵绵的历史长河里,玉石在改变着我们先人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尤其是给我们的文字,打上了更深刻的烙印,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痕迹。

三皇五帝时候,玉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玉石的美丽启发下,以玉石做依托,我们先人创造了许多跟权利有关的字词。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帝王本纪》记载:舜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圭,送给禹,禹非常喜爱,他不但划分了九州,还规定了各州的贡项。“圭”是权仗,其字本意为黑色的玉,只有王才有资格佩带,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也有大量的关于玉石的记录。其“青州篇”记载:“岱畎(音同犬,指田中间的沟)丝、枲(音同洗,指大麻的雄株,只开花不结果)、铅、松、怪石。”意思是泰山一带要进贡丝、大麻、锡、松以及奇异的石头等贡品;这些奇异石头根据专家们考证就是玉石。在那时,玉石是被作为朝拜帝王的供品。而三皇五帝时候,很多部落联盟首领的器皿和用具也是玉制成的。例如“碗”字,根据专家们考证,它最早是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候的碗,是在一块小石头上凿一个坑。所以我们的古人在他们原始的壁画上留下了碗的画像,越早的壁画上其越精致,越象一只碗的样子,越象形;越晚的画像上越粗糙,越不象,越会意。经专家们考证这可能是碗字演化的历史缩影。更令人惊异的是,在碗的四周,我们很明显地看到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同时还有标志着光芒的斜线。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古代部落首领们的碗是在一块合适的玉石上开凿一个坑。所以,今天我们看碗字,就有点碗的形状。

《尚书》“徐州篇”又云:“泗滨浮磐”。意思是泗水边上出产的可以制謦的石料;“雍州篇”则明确区分了珠宝、美石与美玉:“厥贡惟球、琳、琅玕。”

查《新华大词典》你会发现,“琅(音同廊)玕(音同甘)”只有唯一一个解释,“象珠子的美石”;“琳”则是指“美玉”。这句话的意思是,贡品要算珠宝、美石和美玉。这些都是我们先祖佩带的饰品。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玉石及其制品在古代是作为尊贵的供品出现的,拥有玉石制品体现了一个人高贵的身份。

夏商周三代之时,玉石的这种尊贵地位继续被强化,几乎成了高贵的专有品。

查阅甲骨文,你会发现,商朝的“王”字,其实就是用一根绳子把三片玉石串连起来。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不妨大胆地下一个结论:王原本就是戴着玉石的人。“玉”字在我们先人的眼睛里则变成王腰间佩带的那一点饰品。王佩带的东西肯定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当时最尊贵的东西只有玉石了。

《周礼》“周公植壁于座”的记载,可说是奇石赏玩在具体行为上的发端。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玩赏美玉已经成为王公贵族的时髦。

至于说到奇石文化的发端,莫过于《易经》。南怀谨先生说,“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周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字是人字下面两竖,意思是象一个人顶天立地站在那里,象块大石头一样安稳、清白、巍然。其石亦主要指玉石。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礼制初创和形成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王公贵族们为确保自己高贵地位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他们垄断了玉石的使用。但是这种垄断丝毫也不能扼杀人们对美丽的热爱,因为玉石美丽的颜色总是唤醒人们对生活的向往。既然不能拥有实物,那就拥有幻想与渴望。于是玉石慢慢走向文学,走向民间。从这个时期开始,玉石由实化的实物开始往幻化的意想过渡。人们也因此赋予了玉石以美丽的想象。

首先,出现周末年关于玉石的传说。苍穹漏洞之年,女娲补天之际,为能让接缝吻合,将五色石进行磨擦。顿时,漫漫石粉弥洒大地,历亘万载,受天地之灵气,纳百川之行神,沐花草之仙蜜,有意者便先蕴精华之质,待天机运熟,便显露珠光异彩。晶莹剔透,玲珑巧致,美仑美奂,真是奇宝。于是人间出现了玉石。 周人认为,“玉”字其实表明了一种含义,三横加一竖指的是大地,那一点就是女娲娘娘抛洒到大地上最闪亮最珍贵那点东西。

再后来,人们借助玉石的美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

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折射。在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活的艰苦和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先民们把硬度高的石头用石打石的方法制造成工具,后又把色泽三角玉的美石,经过打磨穿孔,系上自捻的小绳,套在劲项上以辟鬼魔,护身求安,这是最为原始的信仰与寄托。同时也显示了我们的先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对强权的畏惧,改变不了磨难,就要去适应它,于是玉石的情感寄托和图腾崇拜由此而生。

在这个层面上,玉石成了权利和地位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30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