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如题所述

  1、“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2、全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注释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4、创作背景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5、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1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写出了春江:广袤空旷、水天一色(甚至于还有些水烟飘渺)的景象。 其实是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不安,凄迷、惆怅的心情。 2、作者因何断肠了? 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自己去东吴,而此行友人的心情是很不乐意。(但世事难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者忍者内心的不舍,一直安慰着自己的朋友,说着“荆吴相接水为乡(距离很近)”,希望朋友可以稍微开心一些。可是当朋友做舟泊于夕阳下时,作者望着浩淼的江水、揣测着朋友的困苦心思,感觉心里痛苦极了,为自己帮不了朋友、更为朋友可能在异里受到的困难担忧至极,如此景色、如此离别,怎么能不叫作者断肠。 注:(做此问最好了解一些这首诗的背景。孟浩然的朋友因为科举考试失利,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功名,在孟这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只能带着沮丧到东吴去谋生,孟也是书生,深知朋友的痛苦心情。本诗就是写他安慰并目送朋友苦别的场面,想象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怎么能不叫读书人断肠,世事如此、江水无情,孟只能望着远去的帆影,黯然痛心、担心、伤心)
第2个回答  2012-01-03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写出了春江:广袤空旷、水天一色(甚至于还有些水烟飘渺)的景象。
其实是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不安,凄迷、惆怅的心情。
2、作者因何断肠了?
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自己去东吴,而此行友人的心情是很不乐意。(但世事难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者忍者内心的不舍,一直安慰着自己的朋友,说着“荆吴相接水为乡(距离很近)”,希望朋友可以稍微开心一些。可是当朋友做舟泊于夕阳下时,作者望着浩淼的江水、揣测着朋友的困苦心思,感觉心里痛苦极了,为自己帮不了朋友、更为朋友可能在异里受到的困难担忧至极,如此景色、如此离别,怎么能不叫作者断肠。
注:(做此问最好了解一些这首诗的背景。孟浩然的朋友因为科举考试失利,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功名,在孟这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只能带着沮丧到东吴去谋生,孟也是书生,深知朋友的痛苦心情。本诗就是写他安慰并目送朋友苦别的场面,想象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怎么能不叫读书人断肠,世事如此、江水无情,孟只能望着远去的帆影,黯然痛心、担心、伤心)
第3个回答  2011-12-25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写出了春江:广袤空旷、水天一色(甚至于还有些水烟飘渺)的景象。
其实是写出了诗人的不舍、不安,凄迷、惆怅的心情。
2、作者因何断肠了?
因为:友人就要离开自己去东吴,而此行友人的心情是很不乐意。(但世事难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者忍者内心的不舍,一直安慰着自己的朋友,说着“荆吴相接水为乡(距离很近)”,希望朋友可以稍微开心一些。可是当朋友做舟泊于夕阳下时,作者望着浩淼的江水、揣测着朋友的困苦心思,感觉心里痛苦极了,为自己帮不了朋友、更为朋友可能在异里受到的困难担忧至极,如此景色、如此离别,怎么能不叫作者断肠。
注:(做此问最好了解一些这首诗的背景。孟浩然的朋友因为科举考试失利,没能取得自己想要的功名,在孟这里暂住了一段时间后,只能带着沮丧到东吴去谋生,孟也是书生,深知朋友的痛苦心情。本诗就是写他安慰并目送朋友苦别的场面,想象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怎么能不叫读书人断肠,世事如此、江水无情,孟只能望着远去的帆影,黯然痛心、担心、伤心)追问

谢谢

第4个回答  2011-12-25
末一句既表达了离别之情,又未流于直白,余韵悠长,言尽而意犹在,将友谊升华到全诗顶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