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密度

如题所述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 人口密集区 >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 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 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 人口极稀区 <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 315人/平方千米。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农业密度低说明每个从事农业的人口能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说明可有更多的劳力从事其他产业。
  农业密度与生理密度之间的差异可从表2-1中反映出来。埃及与荷兰,两个国家的生理密度比较接近,但其农业密度差别较大,埃及比荷兰大6倍。这说明埃及与荷兰都缺乏耕地,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荷兰要比埃及高得多。再从美国与日本两国的情况看,它们的生理密度相差悬殊,这说明美国的农业用地比日本大得多。而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差别,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经营制,日本农业用地少,生理密度很高,实行的是兼业性的小农场制度,实施精耕细作。尽管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总的说来还是不及美国,故其农业密度比美国高得多。
  以上几种人口密度的指标所表示的都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它反映不出人口的动态的变化。其实,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也有死亡,还有迁出、迁入的流动。所以单依靠人口密度的指标是不够的,还需用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以及年龄、性别金字塔等方法来表示,以反映各国家、各地区人口的动态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5
当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战后世界人口增长
当历史进入20世纪下半世纪,世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急剧增长。不仅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而且人口增量超过了人类在二百多万年历史中积累的人口总量。如表所示:

在190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率一直很低,而自1900年以后增长率迅速加快,特别是战后,人口增长率跃上巅峰,60年代达到2%以上。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世界人口规模不断膨胀。世界人口在1850-1950年的一个世纪里翻了一番,而在1950-1990年短短的四十年里又翻了一番多。不断加快的世界人口增长还可以从世界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不断缩短得到进一步说明。当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至1804年时达到10亿人口,此后每增10亿人口的时间越来越短:1927年20亿(经历123年),1960年30亿(33年),1974年40亿(14年),1987年50亿(13年),1998年60亿(11年)。
战后世界人口增长急剧加速的直接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迅速下降。同时发达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的婚育高潮。整个发展中地区,粗死亡率从1950-1955年的24.2‰降到1965-1970年的14.9‰,而此间粗出生率仅从44.5‰降到40.2‰,使得人口增长率由2.05%上升到2.52%。整个发达地区,粗出生率在1950-1955年至1960-1965年间都保持在20‰以上,总和生育率由三、四十年代的更替水平以下回升到五、六十年代的2.8左右。然而发达地区自60年代中期以后,生育率和出生率又迅速下降到战前的低水平并且越来越低于更替水平,人口逐渐趋于零增长。而发展中地区,虽然自70年代以来生育率开始下降,但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到1990-1995年才降到2%以下(1.88%)。因此,第三世界人口膨胀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战后四十年里,世界人口的增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1970年,表现为人口增长率的迅速上升,由1950-1955年的1.78%上升到1965-1970年的2.04%,这种增长主要是由死亡率下降引发的;第二阶段即70年代,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到1975-1980年的1.73%,主要由生育率下降导致;第三阶段是7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稳定的人口增长率,1985-1990年的增长率仍维持在1.73%。从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率将再次出现迅速下降,这是正在经历的第四阶段。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战后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国别差异愈益显著、多样。1950年至1995年间,世界人口由25.2亿增至57.2亿,发展中地区人口由17.1亿增至45.5亿,发达地区人口由8.1亿增至11.7亿。在世界人口总增量中,发展中地区占88.8%,发达地区仅占11.2%。从两类地区人口年增量占世界人口年增量的比例看,差异更为巨大。1950-1955年间,在世界人口的年增量中79%来源于发展中地区,21%来源于发达地区,而到1990-1995年,有95%来源于发展中地区,发达地区仅占5%。
从人口增长率看,发展中地区在1950-1955年为2.0%,1990-1995年时为1.9%,其间还出现了上升;而发达地区却从1950-1955年的1.2%不断下降到1990-95年的0.4%。这样,发展中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由1950年的67.9%上升到1995年的79.6%,而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应地由32.1%下降到20.4%。在世界各大洲中,非洲人口增长一直是最快的,而且在不断加快,从1950-1955年的2.23%上升到1980-1985年的2.86%,到1990-1995年时仍高达2.82%。相反,欧洲的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从1955-1960年1.00%下降到1990-1995年的0.15%,到本世纪末将达到零增长,进入下世纪开始负增长。从人口学角度讲,“欧洲正如阳光下的雪球在逐渐消融。”从国别来看,人口增长率的差异更加惊人。在1990-1995年,有39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在3.0%以上,68个国家在2.0-3.0%,53个国家在1.0-2.0%,其余68个国家在1%以下。世界上最高的人口增长率出现在阿富汗(5.83%)、也门(4.97%)和约旦(4.89%),而最低的出现在拉脱维亚(-0.87%)、爱沙尼亚(-0.58%)、保加利亚(-0.50%)和匈牙利(-0.49)。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 人口密集区 >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 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 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 人口极稀区 <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 315人/平方千米。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农业密度低说明每个从事农业的人口能供养较多的非农业人口,说明可有更多的劳力从事其他产业。
农业密度与生理密度之间的差异可从表2-1中反映出来。埃及与荷兰,两个国家的生理密度比较接近,但其农业密度差别较大,埃及比荷兰大6倍。这说明埃及与荷兰都缺乏耕地,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荷兰要比埃及高得多。再从美国与日本两国的情况看,它们的生理密度相差悬殊,这说明美国的农业用地比日本大得多。而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差别,美国实行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经营制,日本农业用地少,生理密度很高,实行的是兼业性的小农场制度,实施精耕细作。尽管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总的说来还是不及美国,故其农业密度比美国高得多。
以上几种人口密度的指标所表示的都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它反映不出人口的动态的变化。其实,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婴儿出生,也有死亡,还有迁出、迁入的流动。所以单依靠人口密度的指标是不够的,还需用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以及年龄、性别金字塔等方法来表示,以反映各国家、各地区人口的动态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