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书评

如题所述

可以参考豆瓣的书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79327/
印象中这本书我已经借了三次,三次整整两个月,前两次只能眼见她躺卧书架上到期,虽知其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之一,但没时间翻,这次我总算没有再蹈前辙,硬是抽空把她看完了。
  虽然身为中国人,但我在上大学之前只是单纯得把汉字当“记号字”使用,根本没有体会其神韵,也根本没有发现汉字竟有如此之内涵。对此,我愤恨地认为,应试教育和水平低劣的语文老师难辞其咎。幸好上大学后自由的读书生活给了我一次深入了解老祖宗智慧结晶的机会。
  汉字是门大学问,可惜中国13亿人当中没有多少人察觉到。而阅读本书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汉字发展、演变中的沧桑。初读有点繁琐,但静心读之,如含英咀华。读的时候发现自己以前很愚蠢,看了点关于汉字的书,结果染上了“汉字分析”瘾,什么字看见了都要胡诌一下,甚至连简化字都敢就此瞎解释,实在是愚不可及,要知即使是最为常见的汉字,如想做出严谨的学术解释,非得求本溯源,方才有据。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直接读《说文解字》而不参考权威注解的一定会误入歧途。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汉字结构已经彻底乱了(如“射”“得”),我们只能无奈地沿袭历史的错误,厘清它们的结构虽然可以还她们本色,但他们更象形、更表意,但已经不可能了。
  简化汉字,虽然有很多好处,比如减轻了写字认字的负担(如“龟”,“尘”)。但很多时候简化掉的恰恰是汉字的神韵,不仅使其丧失了一部分象形、表意功能(如“斗”“节”)而且还加重了某些汉字的负担,如果把用“雕”简化掉的字一一还原,我们除了增加几个常用字之外,还将得到更加准确的汉字,这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件好事。
  本书后半部分关于“假借”越来越专业,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读者的兴趣范围。我只能跳读再跳读。也知道了点艰深的学问:有些字是被假借,意义被附加的,不是其自行衍变。复合体字将引申字义转嫁到其声旁的字,如“视”“指”。
  读完本书后,温习再三,还是不忍就此归还,于是就依样画葫芦,把一些有意思的汉字原形画下来,以供回味。竟然也作了一大张笔记。
  汉字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中华民族的智慧已经很让我自豪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