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继渝是哪里人?主要创作什么作品?代表作是什么?

如题所述

  画家简介

  1958年生,四川宜宾人。1986年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本 科毕业(学士),重庆工  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学术带头人,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高级专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与美术作品60多篇(幅);出版发行有《设计色彩》、《当代中国油画家——张继渝油画作品》、《张继渝色彩画作品集》、《色彩提高》、《速写》等多部专著。其中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设计色彩》一书(再版发行15次印刷,该书被两百多所高校的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油画“宏村”获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创作奖。有200余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美展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其中《浴》、《絮》、《根》、《草地花》、《马蹄莲》、《苗家缝衣女》、《藏居》等作品获全国或省部级奖。
  编辑本段
  个人荣誉

    张继渝作品《夏荷》2009年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华文艺标志人物”;
  2009年油画获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首届“贺岁杯”一等奖;
  2009年油画获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盛世中华奖”金奖;
  2009年油画获国际汉学研究会一等奖并被评为“共和国艺术风云人物”;
  2010年油画获中国书画学会第二届全球华人“百花奖”金奖;
  2010年获世界华人美术学会“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
  油画《浴》、《山那边》、《凤凰古韵》、《土家民居》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介绍,并被评为“中华艺苑名家”。
  编辑本段
  获奖作品

  《设计色彩》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2006年。
  《风景》一优秀奖 韩国现代美术人协会 中韩美术作品展2006、8
  《絮》在人民日报“艺术名家金杯浆”活动中获金奖2004年1、12
  《春天的故事》银奖 世界艺苑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国际艺苑之星书画艺术大赛组委会 东方艺术杂志社 2004、10
  《设计色彩写生的冷暖感觉与变化规律》优秀奖 “中华学术论坛”香港新闻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1
  《色调的意境与色调的训练 》优秀奖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2004、10
  《苗家缝衣女》优秀奖入选第三界重庆市美术作品展2004、9市文化局、市文联、市美协
  2005年5月
  《马蹄莲》 优秀奖(市第3届水彩画展)市文化局、市美协
  《夏荷》 优秀奖 重庆市首届油画展暨第三届中国油画展重庆作品展2003、4
  《夏》 优秀奖 重庆市首届油画展暨第三届中国油画展重庆作品展2003、4
  《泊》二等奖 重庆市“直辖五年看重庆”书画展、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总工会2002、6
  《根》重庆市首届教师书画作品展专业组二等奖2003、9
  《春天的故事》获国际艺苑之心书画艺术大赛银奖,2004、4
  《水粉画的性能与特点》获新世纪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经济科技开发国际交流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02、7
  《设计色彩写生的冷暖感觉与变化规律》优秀奖 “中华学术论坛”香港新闻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1
  《色调的意境与色调的训练》优秀奖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2004、10
  编辑本段
  经典作品(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

    《山那边》是张继渝先生的一幅油画。此作的色光应用几近化境,很好地表现了景物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这些都一目了然,不用费神咀嚼。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的牧童、山羊,乃至泥石墙壁,都形象生动,趣味良多,亦无难解之处。那么,为何还要咀嚼它?
  需要认真咀嚼的,是张先生创作此画的真实用意何在,或者说,是该画的内涵到底想要告诉人们什么?而这却是深藏不露的,不是一眼看去便可明了的。
  “山那边”是相对于“山这边”而言的。那么,画中所绘景物是在山这边,不是在山那边?如果将其理解为在山那边,山这边的应当是作者及其所处的环境。此解亦通。是说作者外出写生,翻过一道山梁,发现了牧童、山羊和房舍、羊圈,它们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充满诗意,大别于他所处的山这边的情景,于是怀着欣羡的情感把它们搬上画布。这般创作的画幅很多,但《山那边》不属此类;是牧童的犀利目光让我再往别处想想。
  我因而想到:作者所画的是“山这边”,标题提示的“山那边”却一笔未画。但所有山这边的景物,都通过牧童的目光异化为山那边的景物。两边的景物绝然不同,对比强烈,或许有天壤之别。从牧童凝视、沉思、向往却无可奈何的表情可以看出,山那边只能比山这边先进、繁华、热闹,而不是相反。究竟先进、繁华、热闹到什么程度,你只管顺着牧童的目光去眺望,去想象。想象要比现实更加丰富;想象亦比绘画更加灿烂。这就是张先生的高明之处。
  艺术品要有嚼头;让观众一目了然的东西无异白开水,喝时无味。毕业于美术学院、从事艺术教研的张继渝先生,有不少油画作品耐人咀嚼。
  编辑本段
  经典评论

  张继渝其人其画
  葛伟杰
  在宜宾美术界说到“光头画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曾在宜宾工作许久,又到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任教的画家张继渝。
  与继渝兄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之久,由于同读美术院校,加之偏爱色彩风景,使我们在绘画上又有了共同的感知。前几天——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突接到他已回宜的一个电话,久违想见到他的激动心情使我全然忘了时间与风和雨。那晚,我们几个画友饮酒、畅谈,谈艺术、谈人生到深夜,把盏间谈及他近日出的一本画册。先下手为强,索要了一本回家细读,不知是酒的缘故还是老友重逢喜悦的兴奋,我反复阅读画册,几乎读了一个晚上,心情被他的色彩感化得激动澎湃。
  二十多年了,他还是那样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同大自然对话,用自己的色彩去重塑自然。这里有田园山居的清幽,有小桥流水的絮语,古城小巷的沧桑,草地上五彩斑斓的野花,夜晚的朦胧清丽,悠然意远的乡村,有逆光中的金秋……读他的画,总能感受到某种恬淡、闲静、雅然与优美,而在一片安谧之中,却又寄寓着几许凄情,落寞,孤寂与伤感。
    张继渝油画《大足石刻1》艺术个性显现艺术家的艺术倾向与人生态度,张继渝内倾、沉稳的性格是他人生态度塑造起来的,也可以说他的性格使他的人生态度更加从容和顺应自然。当别人在舒适的画室中“闭门造车”,构想自己心灵乐土时,他却不追赶时风,认定“生活之树”长青,在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仍一如既往地朝他认定的方向走,以冷静的态度以心造化,以饱和丰富的色彩留住了转瞬即逝的瑰丽多姿,传达了他对生命从浑沌走向光明的人生格言。
  对自然的钟爱,使他长于色彩风景画。油画、水彩、水粉等颜料在他手中,成为他与自然沟通的工具,任其驰骋。他的作品曾在许多大展上展出与获奖。他在统一生动的小笔触,短线条秩序中表现出律动和灵致。在捕捉大自然灵气的同时,亦表现出一股陶冶心志的清新与明净,在相生相随生命情态的瞬间,合而为境,悠然入画。
  张继渝的作品在色调上是朴素而高雅的。在色彩的表现上从不按习惯的套路去描绘自然,在追求色彩的丰富与复杂,追求对立统一的辩证和谐把握大关系的同时,小心把握着色彩的冷暖的微妙对比,谨慎地在冷调子中加进变化幽微的暖色、灰色,又在暖调子中渗进若干仅可意会的冷色,以典雅、明快、湿润、亮丽有机地融在一起。用笔生情,拙与巧、虚与实、紧与松、经意与随意共同依存着。显示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卷气息。和谐中见丰富,静雅中见广愽,一种胸襟气度,一种人品才情,淳厚蕴藉,清新浓雅、朴实无华。读他的作品,我们固然可以感受到他那高超娴熟的艺术技法所带给我们的审美快感,同时流动着对于生命奥秘的去敝、观照、呈亮、甚至感恩。它们的美在于精神的内在指向,神来之笔逼促你的心灵升华。
  继渝兄几十年如一日,用他丰沛的情感拥抱自然,又以自然表现着情感,数十年间已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早已享誉油画坛。而今虽进入中年,却又童心未泯,热爱自然之心更切,艺术创造之情亦更甚。突然间我想起他十多年前画的一幅自画像,那在绿荫阳光下照着的一个光头形象至今记忆犹新,那逆光透过树叶照在光头上高光是那样的明亮,所反映的是他艺术的升华和智慧的结晶。弹指一挥间,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那样执着与奋发在热情的生活成就着自己的艺术,我愿光头上的“高光”更亮,同时深情地祝愿张继渝在艺术的生命之树中常绿常青。
  文人写意与抽象表现的完美结合
  ——读张继渝的自然风情油画
  何良
    30多年来,张继渝怀着一种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激情,以一个独行侠的坚定和潇洒,行走乡土,回归自然,坚持在风景写生中探索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色彩语言和艺术语境。通过对大自然激情的色彩美感和意象表现,探索文人写意与抽象表现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自己对大自然对故土乡情的依恋和偏爱,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审美追求。张继渝的这种依恋、偏爱和追求,可以说近似宗教信徒的执着与激情。读他的油画写生是一种享受。在享受和感动之余,我们会禁不住萌发自己对大自然、对故土的怀恋和热爱。
  一、色彩美感与意象表现完美结合
  张继渝的作品弥漫着一种激情,这种激情是通过斑斓瑰丽的色彩喷射出来的,是画家与大自然灵魂交融、真诚对话的结果。张继渝说,大自然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我们不能带着侥幸的或者说某种庸俗的心态去索取。画家的这种关爱自然、热爱生命和追求自由的本真和坦诚,催发了画家多姿多彩的审美意趣、精神意象和创作激情,从而实现了色彩的形式美感与理性的精神意象完美结合,也就造就了作品的至善至美的雅致品位。
  作品对大自然色彩美感的表现,显然是形式不是目的,更不是纯视觉化的表现。在张继渝看来,色彩美感只是画家对作品主题的一种审美态度及其表现形式,画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物象主体的各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内在深处的某种感悟。于是,作品是一种物象化的暗喻,是画家发自内心急于诉说或表现的一种意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形式与表现并不是艺术的本身,艺术的本质在于人的心,在于人的意,更在于人的情。”我们往往习惯地通过某种社会关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色彩美感,殊不知,绘画往往正如音乐的欣赏与诠释具有不确定性一样,很多画作所表现的“内容”或主题既深刻但又可能模糊。张继渝的画作中,很多都洋溢着一种激情奔放之美,但即使是有些印象摹写的风景,也屡见抽象的色彩表现形式。色彩作为绘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它与其它基本元素显然是相依存的,点线面的激情演绎与形象造型的艺术表现无疑是相辅相成的。诚然,色彩美感的追求并不是画家纯粹视觉化的追求,在笔者看来,即便是对色彩和光影十分崇拜的画家,他也可能在潜意识中追求色彩表现的纯视觉化以外的某种意象性的暗喻或蕴涵。在这一点上,相信即便是早期印象派的先驱们也概莫能外。
  张继渝的画,为什么能让人感动?因为他通过色彩美感,将生活中受感动的自然和风情的气韵和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哪怕是一片梨花园、一个樱桃林或者乡村僻静的裸泳场,通过画家激情的色彩表现和演绎,自然引起大众共鸣。画家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必定是画家多年的生活历练和艺术探索的形成过程,当然从作品角度上说自然也是主体意象与形式表现的和谐过程。因此,初读张继渝的《自然系列油画》,我为其色彩美感震撼!又读他的《风情系列油画》,我为其乡土情结感动!再读他的《中国风景大系列》,我为其审美理念和艺术精神所折服!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张继渝画刀下的《桃园闲趣》、《农家乐》、《东泉裸浴》和《山那边》》等这些反映大众生活常态的黎民俗趣的现象,万万不可只从“色彩印象”来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冲动,否则我们势必得出纯粹印象主义的结论!如果我们将张继渝这些自然风情画作看作是纯视觉化的“色彩印象”的话,我们就有可能误读甚至亵渎作品的艺术本真和精神内涵。在我看来,那些神奇的色彩背后蕴含着画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偏爱、对自然和生命的虔诚关注、对乡土人文风情的拳拳情怀,以及其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譬如《桃园闲趣》、《农家乐》和《滨江茶园》,决非单纯的闲写园景茶趣,而是通过人文风情写意,表现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美雅致的环境和人们生活舒适而富有情趣的人文风貌。
    张继渝油画《桃红李白》追求色彩美感,是每一个画家的艺术天性!但色彩美感说到底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灵感受、精神追求和时代意象。即便是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由于欣赏角度或精神意境不同,其解读或评价也可能有所不同,正如音乐的听懂与听不懂一般。我每读《川西系列——白塔寺》,神情都会凝聚于红白绿那三种美妙的色调与意境之中,内心深处似乎涌动一股宁静清雅的暖流,令我激动不已。表面看来,作者画的不过是一座平凡寺庙,远远看去也不见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但其中暗喻了多少宗教作品所难以深刻表达的宗教意味和精神意象。据说这座白塔寺是全国唯一的观世音菩萨金刚道场。唐宋诗人王勃、杜甫及清代文家李调元等皆留恋此地并留下名篇佳作。清代诗人杨端那首“……欲登白塔穷秋望,且泛扁舟荡日斜。山外白云浑似水,江头红树胜于花”正出于此。《白塔寺》主要由红、白、绿三种主色调来表现,中间的寺庙是红瓦白墙,近远处寺庙前后几乎被绿色铺盖……你看那高贵肃穆的红瓦、纯雅清幽的白墙,以及青翠欲滴的绿荫,分明蕴含着一种浓厚而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让人禁不住于悠然恬静之中萌发淡淡的孤寂与凄清!最是四周那幽幽绿野、浓浓绿荫,更是深刻演绎了佛海无量、荫福天下的意蕴。《白塔寺》基调鲜明,笔触奔放,构图完美,色彩丰富而典雅,整个画面气韵表现恰如其分,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每翻开张继渝画册,我便会不知不觉地欣赏《白塔寺》,而每次欣赏《白塔寺》,我都如清风拂面、甘霖沐心,仿佛有一束至纯至善的灵光在心底闪烁,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精神意象让人荡气回肠……
  初读张继渝的画作,我多少会联想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遗风,但应该说那绝不是或不仅仅是张继渝画作所追求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精神,更不会是张继渝画作的旋律和灵魂!我以为,张继渝的画作,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意象的色彩表现形式。
  二、内容形式与审美精神彰显和谐
  张继渝的风景写生,洋溢着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本土情怀和浪漫的写意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写意与西方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表现形式上,张继渝画作通过丰富的色彩元素和油画语言,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乐观审视、殷切关照和美好渴望;他通过抽象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生态,彰显了自己的审美偏爱、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作品或含蓄委婉、或激情张扬、或思乡怀土、或思接广宇。在题材选择上,张继渝几乎不追求“内容决定形式”的宏大叙事或“主题”创作等流行选题形式,也不张扬“好为人师”的所谓社会思辨意识或社会批判精神,而往往只是对自己身边的自然风情甚至小花小草激情歌唱,只是对千姿百态的人生况味声声嗟叹。他几十年如一日,紧贴乡土、亲山善水,艰苦写生,乐此不彼!令人欣慰的是,张继渝这种多少染点印象主义遗风的艺术态度和形式美感追求,却创作出不少反映生活意趣和时代意象的佳作,却有不少作品彰显艺术意境和精神气韵之美!
  这些年来,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艺术界在艺术创作上太流行“内容决定形式”了。尤其是“体制内”的艺术家们常常无法摆脱“主题先行”或受名利诱惑的“命题作文”,以至于不少作品形式缺乏美感、内容苍白、缺乏艺术生命力。张继渝的画作中,刀法之豪迈、色彩之美感、造型之精简、气韵之生动等等,都是吸引我们的“形式”,而不一定是宏大叙事的“主题先行”,有的甚至是艺术表现力强烈的“形式先行”。色彩美感是他画作最强调的元素之一,他的色彩表现又不是庸俗花哨的“颜料游戏”。可以说,中国传统文人的写意精神与西方抽象的意象表现,在张继渝的油画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经过30多年的自然陶冶和形式探索,张继渝在激情创作之同时能够理性地寄予了色彩一种至善至美的魅力,让它“担当”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角色与“使命”,从而寄托他对自然、对故土、对人生和谐而美好的向往和渴求,于是,形式与内容在这里彰显了和谐。看来,还是大师吴冠中在论述绘画艺术时说得好:“内容不宜决定形式,它利用形式,要求形式,向形式求爱,但不能施行夫唱妇随的夫权主义”。
  在长期的油画写生创作中,张继渝都怀揣一颗虔诚、感恩和关爱的心情走向自然,借大自然抒发情怀,不论是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光影色象,还是春夏秋冬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他都以一种至诚的心态去面对,都以自己一种独特的审美偏爱和色彩偏好去表现。他说,“要真正掌握好油画语言,唯有到自然中去接受光的洗礼。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并将这种从大自然中获取的视觉感受转化为自己创作中的表现意识”、“只要我们真诚地关爱自然,理解自然,我们就会得到自然的丰厚的回报”(《张继渝油画风景》p48)。最让人羡慕的是,张继渝居然能利用三尺讲台激情粉墨的闲暇,有意无意间浪漫效法莫奈、塞尚、梵高、高更等大师们的审美理念和自由精神,像当年的梵高在艺术创作成熟期仍放弃奢侈而投身郊野摹写自然、理解自然、感悟自然和创造自然一样,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乡土的感恩之情,投入大自然和乡土的怀抱,醉心探索充满美感的色彩、造型和笔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一批批优秀作品。
  印象写实也好,抽象表现也罢;乡土情结也好,本土指向也罢!张继渝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一种激情而诗意的精神审美意象及其艺术表现形式,探索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精神和反映乡土文化意象的本土油画风格。因此,张继渝油画色调鲜明而亮丽;造型精简而典雅;笔法潇洒而果敢;笔触豪放、明快而节奏感强。一句话,色彩醉人,情调诱人,意蕴感人,气韵动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5
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