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书法的诀窍

如题所述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渐高: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较高: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篆隶、行书)
  高: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6
首先要知道你是否练过,如果练过的话,最重要的是选一个你觉得很舒服的字体来临,一个月你就会地感觉了.当然要掌握好起笔落笔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渐高: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较高: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篆隶、行书)
高: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1.正式找个老师,要找个好老师,不是看名气大不大,而是看功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丰富的老师。2.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楷书字体然后开始学习。要想学好,楷书要练很多年的。而且要每天坚持。3.如果你手腕的功力不够,就需要刚开始时肘在桌子上写,写好些了练悬腕。4.等楷书练好了,大约至少需要5年以上,就开始买好的行书碑帖临摹。5.买书法大字典,自己开始写作品并且不断提高。多临帖,多读帖,多练1.正式找个老师,要找个好老师,不是看名气大不大,而是看功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丰富的老师。2.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楷书字体然后开始学习。要想学好,楷书要练很多年的。而且要每天坚持。3.如果你手腕的功力不够,就需要刚开始时肘在桌子上写,写好些了练悬腕。4.等楷书练好了,大约至少需要5年以上,就开始买好的行书碑帖临摹。5.买书法大字典,自己开始写作品并且不断提高。
第2个回答  2011-12-15
首先要知道你是否练过,如果练过的话,最重要的是选一个你觉得很舒服的字体来临,一个月你就会地感觉了.当然要掌握好起笔落笔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渐高: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较高: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篆隶、行书)
高: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1.正式找个老师,要找个好老师,不是看名气大不大,而是看功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丰富的老师。2.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楷书字体然后开始学习。要想学好,楷书要练很多年的。而且要每天坚持。3.如果你手腕的功力不够,就需要刚开始时肘在桌子上写,写好些了练悬腕。4.等楷书练好了,大约至少需要5年以上,就开始买好的行书碑帖临摹。5.买书法大字典,自己开始写作品并且不断提高。
第3个回答  2011-12-15
一般学书法,先学楷书,我建议你先学楷书中的颜体,因为它比较正规大气
再学行书,当然楷书不要停,,也可以适当的写一些隶书,因为隶书比较简单
之后在把字慢慢缩小,学习小楷,这时候,如果你觉得你颜体字已经很正了,你可以试着学习褚体(就是诸遂良的字)
学行书时,我建议你先学《文赋》再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如果你是女生,你就接着写王羲之的字,如果你是男生可以试着学习 米芾 的《素蜀帖》,,,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
之后,你在学习写大字,扇面等等的,

主要是要多练,天天练,即使一天只练习十分钟也是好事
第4个回答  2011-12-23
一、一读二临三领悟四思五想六创作。
1、观察字的外轮廓,找到收放紧松关系;
2、分析线条起手笔动作,干净准确表达切、翻、转、折;
3、对比线条与线条之间的提按粗细变化、斜正角度、长短比例。
二、有机会能遇到良师益友,多交流,互相指点。
三、选好范本,坚持每天至少练半小时的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