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岁寒三友”品格的人物事迹

如题所述

1、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

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

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

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2、刘胡兰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

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

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家人劝其撤退但她仍坚持等上级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

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3、岳飞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

秦桧却说:“此上(赵构)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万俟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岳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

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

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4、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魏徵,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经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

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后,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5、邹韬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发生了“新生事件”,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新生》杂志,并逮捕了主编杜重远,邹韬奋对此深表不满,故于同年8月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同年(1935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

邹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

他高度赞扬了学生救亡运动:“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他呼吁凡是确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

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的全盘的努力奋斗!”该刊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同年12月时销售量达到20万份,超过原来的《生活》周刊,创造出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也是在12月,他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他当选为执行委员。

一系列正义言行,再度激起国民党政府的惶恐。反动派对邹韬奋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并严格限制《大众生活》,禁止它在各地发售及从邮局邮寄。

他们还接连派出政坛说客,拉拢、利诱邹韬奋屈从就范。对此,邹韬奋明确表示:“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5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没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这才又整军回到开封,并以不费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夺了回去。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桔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

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7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

  松、竹、梅具有不畏严寒的共同习性,又有着坚贞、不屈、清高等共性特征,“志同道合”,故被喻为“岁寒三友”。松之挺劲、竹之潇洒、梅之秀逸,显示了天籁之美、气韵之美。松、竹叶色苍翠,梅花喷红吐绿,艳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更有意义的是,观赏者只要稍加体味,便能领悟到“雪压风摧等闲看,清幽淡远品自高”的寓意。“岁寒三友”,网络佳友,未来岁月,我们一起淌佯。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岁寒三友的说法,最初源于苏轼。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雪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以后,“岁寒三友”便常常用来歌颂品格之高洁,生命之长青。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可谓比比皆是;松竹梅的品格,也在众多诗人的刻画中,更加丰满起来。许多诗篇,往往蕴含着托物言志的意蕴,于是在诗人中,提起松树,会想到王维,他的田园诗中,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提起竹子,会想到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提起梅花,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松竹梅的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于坚贞品格的追求。品读这些诗作,就好像那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诗人,在一棵老松、一片竹林,或是一枝梅花的召唤下,隔着时空,绵绵倾诉着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刚劲松有迎客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爱你们,岁寒三友,更爱具有岁寒三友精神的人。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父母第一次带我出远门,到古都西安旅游,先后到神秘的兵马俑和东岳华山览胜,在参观完华清池后,我们一家欣赏了西安画院举办的书画展,展品对外出售,爸爸喜欢上了一幅“岁寒三友图”作品,便买了下来。
回家后爸爸把它挂在了客厅正中,画中的青松、翠竹、红梅傲立于纷飞飘扬的雪花中,高贵典雅。到过我们家的客人都说意境好。那时候我还小并不明白其中含义,爸爸便给我讲,画中直观表现的是松、竹、梅三种植物,蕴含的却是一种精神,苍劲青松代表坚强,翠绿修竹彰显虚心,傲雪红梅表示高尚。而松、竹、梅能够在一起成长,相互依赖,体现的是团结,共存,这就是岁寒三友的精神,也就是中华精神。
就拿去年冬天来说吧,一场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校园内外白雪皑皑,到处覆盖着厚厚的冰雪,户外活动被迫中断,全体学生纷纷加入清理积雪行列,力所能及,身体力行,愣是用我们的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把遍地白雪堆成座座小山,扩大了活动空间。在上学路上更是相互结成对子,特别是在通往学校泥泞湿滑的城沟路段,肩并肩,手拉手,互帮互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全校没有发生一起因摔伤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精神,不被严寒冰雪所吓倒,不向困难弯腰,最终体现了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在我县岔口乡张山峪村有一名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学生叫李晋阳,正是如梦如幻的花季少年,一向身体健康的他在去年春节后总是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父母带他到阳泉检查,不幸悄悄降临了,初步诊断为尿毒症,建议到上级大医院进一步诊疗。李晋阳的父母如雷轰顶,惊呆了,只觉的天旋地转,一下陷入困境。从没离开过大山的父母带着李晋阳先后在太原和北京之间奔波,不愿听到的厄运还是没能摆脱,苦命人家被死死缠上。
无奈的李晋阳一家拖着沉重的身躯,疲惫的回到山城阳泉,在阳煤总医院开始遥遥无期的透析诊疗,刚开始每周两次,到后来效果并不理想,病情明显加重,被迫转入山西第二人民医院,每周加至三次。透析时麦秸般的针头把李晋阳扎的钻心痛,心如刀绞,浑身直冒冷汗,几个月下来李晋阳体无完肤,原本一百多斤的壮小伙只剩下了不到八十斤,李晋阳往日的笑容荡然无存,一向与病魔顽强做斗争,从不叫苦叫痛的铁骨少年也开始苦苦哀求妈妈放弃治疗,父母只能一边苦口婆心的劝说李晋阳坚持,一边偷偷落泪,委屈只能默默压在心底,有苦难言。
短短的几个月,只有四十多岁的父母一下老了许多,实际年龄和面貌状态明显不符,青丝添白发,皱纹上脸颊。妈妈从出租屋坐公交车到医院送饭,背负压力的她几次坐过了车站,在路上双腿如灌入铁铅,每挪一步是那样的艰难。
李晋阳父母救子心切,而家中靠种五亩地和打临工的微薄收获所剩无几,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专家会诊后讲透析也只能缓解病痛,维持生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治疗的最佳手段只能是换肾。但换肾谈何容易,需要的费用十分昂贵,肾源至少要十几万,就这也比较紧张,特别是难配型,几率较小,最好是亲属间换把握相对大。一听此话李晋阳的妈妈不加思索,明确表态要为儿子捐肾。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李晋阳的体内成功植入了妈妈的肾脏,一个年轻生命被无私的伟大母爱挽救了,术后母子平安。
李晋阳得救了,手术费用虽然医院减免了部分,但十万多元都是向亲朋好友筹借的,特别是后期护理康复用药每月还需要六千多元的大笔资金。学校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开大会,号召大家奉献爱心,积极向李晋阳捐款,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学校共捐款五千多元,其中我们班捐了一百三十七元,我也从父母给我不多的零花钱中捐了二十元。
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牵挂李晋阳一家,专程带着营养品到岔口乡张山峪村看望了她们母子,亲切交谈后,深深被她们的事迹所感动,并不富裕的父母毫不犹豫,拿出五百元予以资助。大爱无疆,从学校、父母到我虽然捐的不是很多,但我明白积沙成堆,积水成河的道理。正如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要知道没有迈不过的坎,趟不过的河,爬不过的山,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岁寒三友”所表现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正是我们奋发图强的明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读好书,踏踏实实学习,诚诚恳恳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我坚信,只要松、竹、梅精神永远铭记心中,中国一定会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谢谢大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18
郑燮,
他在人伤势山东受灾,基民无数。郑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白天劳顿,晚上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听着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他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起身展纸作画,画出墨竹,并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使其了解民间疾苦。他又上书打开官仓,请示放赈,救济百姓,情况紧急,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得罪上级,朋友说他糊涂,他写难得糊涂四字表明态度
第4个回答  2012-12-06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
  松、竹、梅具有不畏严寒的共同习性,又有着坚贞、不屈、清高等共性特征,“志同道合”,故被喻为“岁寒三友”。松之挺劲、竹之潇洒、梅之秀逸,显示了天籁之美、气韵之美。松、竹叶色苍翠,梅花喷红吐绿,艳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更有意义的是,观赏者只要稍加体味,便能领悟到“雪压风摧等闲看,清幽淡远品自高”的寓意。“岁寒三友”,网络佳友,未来岁月,我们一起淌佯。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岁寒三友的说法,最初源于苏轼。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雪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以后,“岁寒三友”便常常用来歌颂品格之高洁,生命之长青。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可谓比比皆是;松竹梅的品格,也在众多诗人的刻画中,更加丰满起来。许多诗篇,往往蕴含着托物言志的意蕴,于是在诗人中,提起松树,会想到王维,他的田园诗中,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提起竹子,会想到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提起梅花,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松竹梅的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于坚贞品格的追求。品读这些诗作,就好像那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诗人,在一棵老松、一片竹林,或是一枝梅花的召唤下,隔着时空,绵绵倾诉着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刚劲松有迎客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爱你们,岁寒三友,更爱具有岁寒三友精神的人。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父母第一次带我出远门,到古都西安旅游,先后到神秘的兵马俑和东岳华山览胜,在参观完华清池后,我们一家欣赏了西安画院举办的书画展,展品对外出售,爸爸喜欢上了一幅“岁寒三友图”作品,便买了下来。
回家后爸爸把它挂在了客厅正中,画中的青松、翠竹、红梅傲立于纷飞飘扬的雪花中,高贵典雅。到过我们家的客人都说意境好。那时候我还小并不明白其中含义,爸爸便给我讲,画中直观表现的是松、竹、梅三种植物,蕴含的却是一种精神,苍劲青松代表坚强,翠绿修竹彰显虚心,傲雪红梅表示高尚。而松、竹、梅能够在一起成长,相互依赖,体现的是团结,共存,这就是岁寒三友的精神,也就是中华精神。
就拿去年冬天来说吧,一场突如其来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校园内外白雪皑皑,到处覆盖着厚厚的冰雪,户外活动被迫中断,全体学生纷纷加入清理积雪行列,力所能及,身体力行,愣是用我们的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把遍地白雪堆成座座小山,扩大了活动空间。在上学路上更是相互结成对子,特别是在通往学校泥泞湿滑的城沟路段,肩并肩,手拉手,互帮互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全校没有发生一起因摔伤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精神,不被严寒冰雪所吓倒,不向困难弯腰,最终体现了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在我县岔口乡张山峪村有一名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学生叫李晋阳,正是如梦如幻的花季少年,一向身体健康的他在去年春节后总是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父母带他到阳泉检查,不幸悄悄降临了,初步诊断为尿毒症,建议到上级大医院进一步诊疗。李晋阳的父母如雷轰顶,惊呆了,只觉的天旋地转,一下陷入困境。从没离开过大山的父母带着李晋阳先后在太原和北京之间奔波,不愿听到的厄运还是没能摆脱,苦命人家被死死缠上。
无奈的李晋阳一家拖着沉重的身躯,疲惫的回到山城阳泉,在阳煤总医院开始遥遥无期的透析诊疗,刚开始每周两次,到后来效果并不理想,病情明显加重,被迫转入山西第二人民医院,每周加至三次。透析时麦秸般的针头把李晋阳扎的钻心痛,心如刀绞,浑身直冒冷汗,几个月下来李晋阳体无完肤,原本一百多斤的壮小伙只剩下了不到八十斤,李晋阳往日的笑容荡然无存,一向与病魔顽强做斗争,从不叫苦叫痛的铁骨少年也开始苦苦哀求妈妈放弃治疗,父母只能一边苦口婆心的劝说李晋阳坚持,一边偷偷落泪,委屈只能默默压在心底,有苦难言。
短短的几个月,只有四十多岁的父母一下老了许多,实际年龄和面貌状态明显不符,青丝添白发,皱纹上脸颊。妈妈从出租屋坐公交车到医院送饭,背负压力的她几次坐过了车站,在路上双腿如灌入铁铅,每挪一步是那样的艰难。
李晋阳父母救子心切,而家中靠种五亩地和打临工的微薄收获所剩无几,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专家会诊后讲透析也只能缓解病痛,维持生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治疗的最佳手段只能是换肾。但换肾谈何容易,需要的费用十分昂贵,肾源至少要十几万,就这也比较紧张,特别是难配型,几率较小,最好是亲属间换把握相对大。一听此话李晋阳的妈妈不加思索,明确表态要为儿子捐肾。
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李晋阳的体内成功植入了妈妈的肾脏,一个年轻生命被无私的伟大母爱挽救了,术后母子平安。
李晋阳得救了,手术费用虽然医院减免了部分,但十万多元都是向亲朋好友筹借的,特别是后期护理康复用药每月还需要六千多元的大笔资金。学校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开大会,号召大家奉献爱心,积极向李晋阳捐款,短短的几天时间我们学校共捐款五千多元,其中我们班捐了一百三十七元,我也从父母给我不多的零花钱中捐了二十元。
我父母得知后,非常牵挂李晋阳一家,专程带着营养品到岔口乡张山峪村看望了她们母子,亲切交谈后,深深被她们的事迹所感动,并不富裕的父母毫不犹豫,拿出五百元予以资助。大爱无疆,从学校、父母到我虽然捐的不是很多,但我明白积沙成堆,积水成河的道理。正如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要知道没有迈不过的坎,趟不过的河,爬不过的山,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岁寒三友”所表现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正是我们奋发图强的明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读好书,踏踏实实学习,诚诚恳恳做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我坚信,只要松、竹、梅精神永远铭记心中,中国一定会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谢谢大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