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

如题所述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泛指一般知识、礼仪、习俗。它包括知识、科学、品德、情感、方式、方法、作风、文风、学风、纪律、机构、制度、传统、习 俗、 生活、饮食、娱乐、休闲等。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包括意识形态: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以及各种交往、交换、交流关系,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的文性、理性、修养、本质、形象等;

包括人的文化品味。
素养是平时经常有意识的学习、实践和修养,以及社会舆论、环境暗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知识、能力、作风、品德、胸怀、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素养的养成,是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

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积极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是知识,又是能力,还是品德作风,又是胸怀境界
什么是文化素养?

一、文化品味

(1)、一身正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有智者的纯真;

(2)、对人真诚、讲诚信、讲原则、无虚伪、无欺诈、有时尚之新风;

(3)、创造性强,有新鲜味;

(4)、思维方式奇特,有哲理味;

(5)、人品正直廉洁,无腐败味;

(6)、讲朴素、讲简洁、讲清淡、讲透明,无贵族味;

(7)、有文学艺术修养、举止高雅,言谈能励志壮行,有新儒之风;

(8) 心理健康、形象得体、方式灵活、谨慎;气质自然、性格稳健,得不狂,迁变不惊,见难不怕,临险无畏,决策果敢干练,对人有礼有节,凡而不凡,有光有色。保持平常心,只求社会功利,不求个人功利,有高境界的坦荡之志。

(9) 情真、心善、爱美、好学,有人气、有骨气、有志气,无气、恶阔气、忌俗气,形象清晰;

(10) 风格成熟,有情与才的结合,朴实与高雅的结合,自然与修养的结合。能强化自己的长处,能转化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追求完美。风度从容,格调高雅,趣味高雅,追求净化,爱好时尚,倾向净化,敢斗困难,敢闯禁区,热爱自然,人生淡澄。能把物质利益、经济关系,人格化、高雅化,形象不俗。

二、知识视野

(1)、基本知识丰富;涉猎领域多、宽、新;

(2)、有系统知识;有规律性知识;

(3)、能解释常见的现象;能从常见现象中看出问题的症结;

(4)、生活误区少;不是井底蛙。

三、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

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感受和体验。通过感受和体验,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倾向和态度;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倾向和态度。其灵魂虽是心理,实是文化素养。

人文情怀,是对人报以充满人性人道的情意。

符合情理的生命观: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都有生存、遗传、发展的要求和权利;都是人类的伙伴;人类有责任保护他们;人类的文化,不容加害他们;人类的觉悟,要善待他们与他们和谐共处。也就是说:

(1)、对先进事务和先进文化,要抱以满腔热情。

(2)、自己能内化情绪,控制欲求,适应社会需要和限制。

(3)、力求自己的情感是德、智、体、美的完善结合,泛化、净化、单纯化,深刻稳定,对自己的追求,能天天坚持,终身不懈。

(4)、识美丑,明是非,辨,知荣辱;有责任感、义务感和牺牲精神;爱真理、学英雄、争先进。

(5)、不被浪漫、低级、肤浅、粗糙、贫乏、庸俗的纵情所左右。

四、审美情趣

(1)、追求真、善、美,反感假、恶、丑;

(2)、对诗、书、画有基本修养;

(3)、实践哲理与人生的结合;

(4)、不求物趣,爱而无欲,只求理解与沟通,树立无私有光的形象;

(5)情审理胜;不粗、不俗、不迷、不狂;

(6)、崇敬英雄、羡慕义举、见贤思齐、造福创美。

五、思想观念

(1)、头脑清醒、冷静、理智;

(2)、概念明确、准确、正确,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3)、意识净化、现代化、有限进行;

(4)、追求理想,关注社会;

(5)、价值观净化,有社会性;

(6)、尊土爱乡,保家卫国,尽心尽力,不辱使命;

(7)、讲学习,讲劳动,讲实践,讲服务,讲创造,讲奉献;

不比地位,不比财富,不比享受。

六、道德修养,规则意识,诚信做人

道德修养,是知识文化的淀积。

社会是复杂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为了立足社会,为了做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人,必须要有修养。

当今,规则意识,游戏规则特别热,这是道德的发展。

人,无诚不真,无信不立。人,要真诚可信和诚实守信,要推诚树信和竭诚置信,要开诚见信和坦诚取信。这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时尚规范,还受法律约束。

诚信能创造友谊,创造声誉,创造资本,创造成功,创造人生。

无论你有多能、多强,只要无诚信,以票就否决了,就不再受欢迎了。

七、胸怀境界

(1)胸怀狭窄,境界低俗,必然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抒展的胸怀,上升的境界——变小为大,敢负历史使命,有限生命可争无限风光;

(2)、变求存为奉献,敢负社会责任,平凡人生能创非凡价值;

(3)、识大体,顾大局,顺大势,求大同。

(4)大胸怀、高境界,必养大德,扬大志,为大同,为大成;理解一切,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成全一切;自然,充实,乐观,满足。

八、传统习俗:

(1)、人生态度,老成持重;

(2)、文学艺术,成熟多采;

(3)、科学技术,既要讲分析,重个例,又要讲综合,重整体;

(4)、家的伦理观:讲温静,讲温和敦厚;

(5)、道家的自然观:讲虚静,求纯真无为;

(6)、佛家的人生观:讲寂静,求了悟超晚;

(7)、马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8)、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讲真求佳,树德扬善,献爱创美。

(9)、民间风俗习惯:(衣、食、住、行、乐、游、手工工艺等)

(10)、经济适用,得体、合格、美观、安全、热烈、朴实。

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是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凝结。

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定中,要坚持劳动的凝结,要坚持真理,要坚持实践标准;不能强调金钱、利益、权益、私交、实惠的凝结;要以劳动、服务、创造、奉献论价值;强调社会价值、净化价值。坚持理性的是非观、公私观、幸福观、生死观、审美观、利益观。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利;只有利他,才能实现义。

自然观: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好家园。

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无知识,无文化,无觉悟的表现;要搞知识经济,高优化配置,搞均衡发展;真正明确发展是硬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3
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
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对“文化修养”的理解与追求。
【提高文化修养的方法】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实践的锤炼。文化修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只有在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借助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特别是经典型的书籍,多阅读浏览新闻来增加社会阅历,才能提高文化修养。多看书,多思考,气质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他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校园生活熏陶出来的.多读书总有好处.还有一点,想成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做朋友,亲君子,远小人.时间长了,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我这里要说的是,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心态.才能培养出好的气质.
相似回答